|
1 |
乔妹;陈琰;张洁;王冬梅;;小麦“5389”悬浮细胞系建立的条件摸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
2 |
赵元增;李淦;李友勇;李全林;;17个小麦品种(系)幼胚脱分化特性的比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3 |
王艳丽,叶兴国,刘艳鹏,杜丽璞,徐惠君;农杆菌敏感小麦基因型的筛选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5年06期 |
4 |
丁莉萍;高莹;李圣纯;汪成;汪越胜;何光源;;基因枪介导小麦成熟胚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7年03期 |
5 |
陈爱玉,倪国孚;桑树幼胚培养和试管苗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J];蚕业科学;1989年04期 |
6 |
杜何为,张祖新,郑用琏;玉米组织培养体系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
7 |
孙晓梅,罗凤霞,王亚斌,董胜君,郭蕊;百合幼胚离体培养基的筛选[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
8 |
屈云慧,吴丽芳,杨春梅;百合幼胚离体培养成株体系的建立[J];云南农业科技;2002年02期 |
9 |
王小军,刘玉乐,田波,HuangYong;可育的抗除草剂溴苯腈转基因小麦[J];植物学报;1996年12期 |
10 |
安海龙,卫志明,黄健秋;小麦幼胚培养高效成株系统的建立[J];植物生理学报;2000年06期 |
11 |
梁雪莲,孙毅,郭平毅,刘惠民,刘少翔,王景雪,解志红,孙丹琼;农杆菌介导转化小麦幼胚获得抗除草剂再生植株[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3年06期 |
12 |
张红梅,刘小红,张红伟,刘欣洁,陈刚,谭振波;不同杂种优势类群玉米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特性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01期 |
13 |
胡彦民,汤继华,刘宗华,季洪强,史红丽,季良越;玉米幼胚高培养力基因型的筛选[J];河南科学;2004年01期 |
14 |
杨晋彬;窦秉德;蔡海兰;侯北伟;董红梅;徐海风;;小麦雌性不育系的胚胎学及其遗传观察[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5 |
王睿辉,陈耀锋,高秀武,秦震霓,任惠莉,韩德俊,梁虹;激素对小麦幼胚胚性无性系高频率诱导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16 |
崔海瑞,方仁,程增书;基因型和培养基对小麦幼胚离体培养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1年S1期 |
17 |
刘华清,陈容茂;荔枝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保持[J];福建果树;1997年04期 |
18 |
郭祖宝;李学红;杜连彩;;影响小麦愈伤组织发生因素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9期 |
19 |
张君诚,魏彦飞,唐荣华,官德义,刘思衡,庄伟建;花生幼胚RNA提取方法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20 |
黄大明;刘天明;;诱导时间与激素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J];吉林农业;201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