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苎麻原生质体培养技术的研究

周肖荣  
【摘要】: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是荨麻科(Urticaceae)苎麻属(Boehmeria)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也是我国的特产,在世界上素有“中国草”的美誉。苎麻是重要的纺织材料之一,具有良好的纤维纺织性能和穿着服饰性能,被公认为“天然纤维之王”。另外,苎麻的叶、茎杆、根可开展多种综合利用。我国已经对苎麻的资源分布、引种栽培、系统选育与杂交育种、杂种优势与雄性不育、诱变育种,无性快繁、组织培养等方面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但苎麻育种实践中的两个难题仍难以解决:一是传统育种方法造成的育种周期过长,二是品种混杂造成的原麻品质降低。而生物工程则为生物品种的改造开辟了新途径,把某些高产、抗逆或其他优良性状基因导入原来不具备这些性状的生物体内,可以在较短时间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影响苎麻原生质体培养的主要因素,建立一套原生质体培养直至得到再生植株的高效而完善的体系,为以后导入目的基因及细胞融合等遗传操作,最终创造优良的品种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不同来源的原生质体游离材料的差异 对苎麻种子而言,需要添加浓度高达3.0mgL左右的2,4-D或KT才可以诱导出愈伤,但这些愈伤组织状态较差,未能进一步用作酶解游离原生质体的材料。不同激素组合对于苎麻子叶、下胚轴的愈伤诱导率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KT和2,4-D各0.5mg/L的组合,对于苎麻的子叶、下胚轴启动脱分化有良好的效果。2,4-D0.5mg/L和KT 1.0mg/L的组合,能诱导愈伤组织稳定的增殖,且愈伤颜色淡黄,颗粒疏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小而圆,胞质浓厚,易于形成胚性细胞团,可进一步用于游离原生质体。 2.基因型对苎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华苎4号、湘苎2号、黔苎1号、瑞昌细叶绿、浏阳细叶绿、恩施青麻、1690的下胚轴均能诱导产生愈伤组织,但出愈率差异极显著,且愈伤状态也各有不同。华苎4号最适于在2,4-D0.5mg/L、KT1.0mg/L,GA_3 0.2mg/L的MSB培养基上诱导下胚轴形成愈伤,且愈伤组织状态良好。 3.悬浮细胞系继代培养 为保持活性,振荡培养的悬浮细胞系7d就要进行一次继代。经过3~4次继代,在每个继代周期内培养第4~6d的材料最适宜分离原生质体。 4.原生质体分离 苎麻子叶和悬浮细胞系分别用纤维素酶3.0%+离析酶0.5%及纤维素酶5.0%+果胶酶1.0%处理9h,原生质体产量可以达到10~6个/ml,活力为88.6%-90.6%。 5.原生质体培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马琳;刘世琦;张自坤;杨晓建;张宇;尉辉;;光质对大蒜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及器官分化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1年06期
2 李勇;;杉木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J];林业勘察设计;2011年01期
3 郭晓丽;白丽荣;时丽冉;;不同激素配比对旱稻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4 李莺;罗明志;罗雯;郭春林;刘艳妮;;黄精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J];西北农业学报;2011年08期
5 章伟标;王姿云;张莹莹;田晖;金晓锋;徐涛;;半夏疏松愈伤组织诱导及高产半夏蛋白悬浮株系筛选[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6 于洋;张业胜;董扬;万雯婷;李丽娟;张静;李琼;胡凤益;;广适应性籼稻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的筛选[J];西南农业学报;2011年03期
7 黄余磊;吕枷薪;蒋明;李温平;张徐俞;邹清成;;单叶铁线莲Clematis henryi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J];浙江农业学报;2011年04期
8 曲芬霞;;贺州香芋组织培养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9 刘海英;张运峰;范永山;吴永宾;甄志芹;;黄瓜花药愈伤组织细胞的染色体制片技术[J];河北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10 郭夏宇;黄乐宁;赵严伟;黄志刚;;杂交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矿质元素组分变化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11 孙利娜;龙定建;王华新;唐遒冥;;三角梅外植体消毒和愈伤组织诱导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12 郑玉忠;张振霞;林晓玲;;虎尾兰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13 江丽丽;赵红艳;马淼;;濒危药用植物天山雪莲的根段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4 程莉莉;黄文功;;亚麻品种黑亚14号再生体系的优化[J];中国麻业科学;2011年04期
15 韦鹏霄;张例;王茂昌;岑秀芬;王先裕;贺贵柏;韦德斌;;不同激素组合对番茄温敏核不育系及其杂交组合花药愈伤组织诱导效应[J];南方农业学报;2011年07期
16 王园园;李彩凤;张翼飞;陈业婷;赵丽影;越鹏;滕祥勇;王南博;;向日葵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J];生物工程学报;2011年09期
17 朱习红;刘剑;郑小江;徐莺;陈放;;麻疯树成熟胚乳再生植株及其气孔分析[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1年03期
18 张存智;;枣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和胚状体发生[J];北方园艺;2011年13期
19 张朝军;范术丽;武芝霞;张雪妍;王玉芬;李付广;;棉花大田植株叶柄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J];西北植物学报;2011年06期
20 王雪兵;罗天杰;于旭东;罗灿;吴繁花;;吐烟花的组织培养[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彬;郑先波;熊明国;连晓东;李靖;冯建灿;;桃‘豫农矮砧1号'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吴红娟;于晓南;沈苗苗;;观赏芍药‘粉玉奴'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研究[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3 李果果;李国怀;;桃砧木GF677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桃分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甜甜;葛红;梁国鲁;杨树华;杨爽;葛维亚;;菊花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与再生植株鉴定[A];2008年园艺植物染色体倍性操作与遗传改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毕玲;徐克东;刘凤栾;杨会芳;马男;赵梁军;;月季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6 朱冬雪;唐克轩;张红宇;赵德刚;吕立堂;;喜树愈伤组织诱导与培养条件的研究[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7 李永文;李红;;几种因素对彩色柿椒子叶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8 田晓艳;刘延吉;;南果梨愈伤组织及花青素诱导初探[A];全国“植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许明淑;黄璐琦;付梅红;叶和春;李国凤;;贯叶金丝桃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有效成分的定性[A];2002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2年
10 王丕武;王雷;武丽敏;张君;刘金华;;玉米自交系7922幼胚愈伤组织诱导条件的优化[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文坚;根寄生杂草列当种子的萌发及其调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陈永勤;红豆杉属植物细胞的离体培养和产生紫杉醇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3 孙静文;构树DREB转录因子及木质素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肖荣;苎麻原生质体培养技术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2 周亚琦;平欧杂种榛微型扦插技术及其愈伤组织诱导的初步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3 韩瑞超;桂花幼胚培养与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4 李果果;桃砧木GF677叶片离体再生和愈伤组织诱导保存[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5 闻丽;油茶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及褐化材料的组织化学分析[D];中南林学院;2005年
6 杨勇;薤白愈伤组织诱导与草甘膦抗性鉴定[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7 王宝玉;贡菊茎尖愈伤组织诱导及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8 张春爱;丰花月季愈伤组织诱导与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9 祁永斌;不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再生体系建立[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10 汪洋;黑水缬草愈伤组织诱导及快速繁殖体系的构建[D];佳木斯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