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细化大米淀粉的制备和特性研究
【摘要】:??超微粉体由于其独特的性质而受到广泛重视。超微粉体的制备、特性及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大米为原料,采用球磨方法制备超微细化大米淀粉,得到了纳米级淀粉,并对制备的粒径在50~5000nm的大米淀粉的形貌、分子特性、晶体特性、热特性和糊化特性等物化性质进行了研究。该课题的研究,为充分利用大米资源,开发新型的纳米材料,促进纳米技术的发展等具有较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主要结论如下:
1.球磨法制备大米超微细化淀粉的效果比气流粉碎及胶体磨粉碎的好。适宜的球磨条件为:以无水乙醇做介质,介质物料比为1:1(w/w),球料比为5:4(w/w),球数比为大球(Φ13mm):小球(Φ6mm)=7:3,转速500r/min。通过球磨可得到100nm以下的大米淀粉。
2.淀粉颗粒在球磨过程中先从表面产生裂纹,随后部分淀粉从裂纹处剥离,淀粉粒径减小,脱落的淀粉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聚集程度的由微小粒径的淀粉颗粒组成的团块。
3.在球磨过程中,淀粉颗粒结晶度逐渐减小,球磨20h后结晶结构基本消失。球磨75h后的淀粉在常温下即可糊化。一定程度的球磨会导致淀粉的分子链断裂,小分子级分增加。
4.随着淀粉粒径的减小,淀粉的碘兰值、吸湿量、溶解率、胶稠度、透明度、水溶性蛋白质含量、酶解率和淀粉糊的稳定性都增大,淀粉的糊化温度和最大糊化时间降低,淀粉糊的最高粘度、最终粘度、降落值和回升值也降低,且研磨20~30h后,这些参数的变化趋于平缓。
5.淀粉糊为假塑性流体。随粒径的减小,稠度系数降低,流变指数则逐渐增大,逐渐接近牛顿流体性质,且对温度和浓度的稳定性增强。
6.淀粉凝胶的强度和粘弹力都随淀粉粒径的减小而降低。粒径小的淀粉在低温下贮存稳定性差。
|
|
|
|
1 |
史俊丽;荣建华;张正茂;康斌涛;赵思明;;超微细化大米淀粉的理化性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
2 |
张正茂,赵思明,敖琳丽;微细化大米淀粉的分子特性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5年03期 |
3 |
丁文平,王月慧,丁霄霖;大米淀粉理化指标对其回生特性的影响[J];郑州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4 |
;吃透大米[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7年03期 |
5 |
丁文平,王月慧,丁霄霖;大米淀粉胶凝和回生机理的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3年03期 |
6 |
刘成梅;王振兴;刘伟;;机械法制备超微大米淀粉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8年10期 |
7 |
丁文平,丁霄霖;大米品种对其淀粉凝胶特性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03年03期 |
8 |
王月慧,丁文平;大米淀粉凝胶储藏过程中消化特性的变化[J];食品科学;2005年01期 |
9 |
易翠平,倪凌燕,姚惠源;大米淀粉的纯化及性质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5年03期 |
10 |
林亲录;程小续;阳仲秋;刘星;;以大米淀粉为基质的低DE值麦芽糊精的制备研究[J];食品科技;2010年06期 |
11 |
朱浩;;大米淀粉的综合应用及其发展前景研究[J];知识经济;2011年08期 |
12 |
徐竞;;大米淀粉的多聚磷酸钠改性工艺研究[J];粮食加工;2008年05期 |
13 |
程小续;林亲录;刘星;阳仲秋;林立忠;;大米淀粉为基质的脂肪代用品的研究和应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年02期 |
14 |
涂宗财;任维;阮榕生;刘成梅;李敏;;超高压技术对大米淀粉物性影响初探[J];食品工业科技;2006年05期 |
15 |
王良东;;两种小颗粒淀粉比较[J];粮食与油脂;2007年06期 |
16 |
陈季旺;孙庆杰;夏文水;舒静;王慧溪;;影响碱酶两步法制备大米淀粉工艺条件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8年01期 |
17 |
王月慧,丁文平;大米淀粉凝胶在储藏过程中消化特性的变化[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3年11期 |
18 |
李福谦,唐书泽,李爱萍,汪勇;碱消化法提纯大米淀粉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年07期 |
19 |
王良东;杜风光;史吉平;;大米淀粉的制备和应用[J];粮食加工;2006年04期 |
20 |
黎碧坚;刘国珍;练翠雯;;淀粉指示剂的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