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火炬松人工林管胞解剖特性与基本密度的变异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江西人工林火炬松晚材率、木材解剖特性(管胞形态、微纤丝角)和基本密度的径向与纵向变异规律及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火炬松生长轮宽度径向上髓心向树皮1~4a增加迅速,4~10a有所下降,而后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在17a后稍呈现变宽,22a后逐渐稳定。在纵向上,生长轮宽度的变异没有规律可循。
火炬松木材晚材率径向变异模式为10a以前随生长轮的增加而迅速增加,11a后逐渐趋于稳定。纵向上晚材率的变异情况不规则。
火炬松管胞长度、宽度、腔径、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和腔径比早材平均值分别为3314μm、47.4μm、38.8μm、8.6μm、69.8、0.23和0.82,晚材平均值分别为3540μm、41.3μm、13.0μm、25.5μm、92.1、2.22和0.34。同一年轮内管胞长度、双壁厚、长宽比和壁腔比为晚材值大于早材值。管胞长度与长宽比早晚材径向变化一致,为近髓心处增加迅速,在10~12a为成熟转折期,12a后进入稳定期;纵向上,相同年轮的管胞长度和长宽比随着树干的增高先变大,在3.3m或5.3m处达最大值后又逐渐变小。管胞晚材双壁厚径向变异在前5a增长迅速,5~12a增长开始变缓,12a以后开始趋于稳定;早材双壁厚径向变化比较稳定。管胞双壁厚纵向变化也遵循“短—长—短”的模式,但变化较小。管胞早材壁腔比径向上几乎没有变化,晚材壁腔比径向上从髓心到树皮遵循“急剧增长-稳步增长-稳定”的模式;管胞壁腔比纵向变异细微,稍有“小-大-小”的趋势。同一年轮内管胞宽度、腔径和腔径比为早材值大于晚材值。管胞宽度早晚材径向变异趋势一致,即为6a前增加迅速,7~11a增加减缓,11a以后趋于相对稳定;纵向上管胞宽度变化幅度不大,总的趋势是随着树高的增高先增宽,而后又减小。管胞早材腔径起伏较大,1~5a增加较大,之后增加减缓,13a后趋于稳定;晚材腔径近髓心2轮较大,之后下降,到5a后几乎没有变化;管胞腔径纵向上变化细微,没有什么规律可循。管胞早材腔径比近髓心前5轮有轻微的增加,而晚材腔径比则呈较大下降趋势,5a以后早晚材腔径比趋于稳定;管胞腔径比纵向上树干基部较大,胸高处降低后又渐渐增大,树皮处高于树干基部。
火炬松基本密度平均值为0.4731g/cm~3。株内不同高度盘木材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基本一致,即随着距髓心年轮数的增加而增大,一定年轮后增加减缓并逐渐趋于稳定。纵向变异总的趋势表现为随树高的增加而逐渐的减小。
火炬松早材微纤丝角均值为12.53°,晚材微纤丝角均值为11.48°。同一年轮内微纤丝角早材值明显大于晚材值,早晚材纤丝角度径向变异基本一致,均在2~7a急剧减小,7~11a缓慢减小,11a以后趋于稳定。早晚材微纤丝角的差值在1~4a有轻微上升,4a以后波动性的下降,8a后趋于稳定。纵向上,树干基部0.3m处
|
|
|
|
1 |
刘一星,吴玉章,李坚;火炬松木材材性变异规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
2 |
方文彬,林云,苏维斌;火炬松短周期工业材不同高度上干缩性能的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
3 |
李坚,王金满,吴玉章,崔永志;火炬松木材材质早期预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
4 |
童方平,吴际友,龙应忠,余格非;间伐对火炬松木材性质的影响[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5 |
郭莹莹;徐有明;李晓东;李宜文;张志军;;鲁东南引种火炬松人工林生长特性与材性变异[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
6 |
徐有明,林汉,班龙海,苏风泉,刘万琪,郑红波;火炬松种源生长量与木材密度间关系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7 |
方文彬,林云,罗建举,龙应忠,童方平;火炬松速生材构造变异规律的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8 |
虞沐奎,赖天碧,徐六一,邱辉,汪涛,高邦林;火炬松材性变异及优良种源选择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0年01期 |
9 |
江香梅,曾志光,李力,叶金山;火炬松种源生长和材质性状的变异及相关[J];江西林业科技;1995年04期 |
10 |
徐有明,江建军;火炬松种源木材气干干缩性的变异[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11 |
徐有明,唐万鹏,江建军;引种种源火炬松木材全干干缩性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
12 |
费本华,江泽慧,阮锡根;银杏木材微纤丝角及其与生长轮密度相关模型的建立[J];木材工业;2000年03期 |
13 |
杨国涌,李景星,杨德桂,谭松山;火炬松、湿地松枯梢病调查[J];中国森林病虫;1988年01期 |
14 |
宋云民,潘志刚;12年生湿地松、火炬松种源试验[J];林业科学研究;1994年06期 |
15 |
龙应忠,吴际友,童方平,胡蝶梦,郭光复,余格非,艾文胜,周劲松,任炎华,刘立华,麻祖建,王方江;湖南省湿地松、火炬松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5年08期 |
16 |
闵祥宏,李娟,孙承善,安传忠,英占东;赤松毛虫在火炬松上的个体发育[J];山东林业科技;1995年03期 |
17 |
孙翠玲,郭玉文,唐国银,彭久联,刘祖芬;酸雨地区火炬松人工幼林施肥试验研究[J];土壤通报;1998年01期 |
18 |
廖瑜,熊建华,程少波;湿地松、火炬松生长对比试验研究[J];南昌水专学报;2000年01期 |
19 |
孙光新;火炬松开花结实的观察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1979年12期 |
20 |
张明海,葛友茂,钱忠元;盱眙玄武岩台地引种火炬松湿地松初报[J];江苏林业科技;198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