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户行为变迁
【摘要】:认识和总结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进一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农村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分区域的研究将会十分有助于深入认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对农户作为农村经济主体的分析,将有助于从微观层面认识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
本文选取江汉平原作为研究范围,以农户为基本的分析单位,考察不同时期江汉平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相比较其他区域而言,江汉平原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也一直处于中等水平,所以这个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历程更能代表中国的发展历程。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有两个:通过历史文献分析方法,展示江汉平原不同时期农户行为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和一手调查数据,分析农户行为及其变迁,从而探求江汉平原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和发展路径。
第一部分包含第一章到第三章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包含选题意义、文献回顾以及所研究地域范围的基本情况。分析表明,江汉平原有着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水利设施和江汉平原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但长期以来,沉重的人口压力导致了对河湖的过度围垦,这个地区特别容易发生水灾。
第二部分包含了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传统经济时期江汉平原农户的经济行为及其生活状态。第四章对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市场、产量波动、市场价格波动以及社会动荡进行了考察。分析表明,农户面临着大量来自自然的、市场的和社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第五章对民国时期江汉平原农户行为及生存状态进行了分析。这个时期农户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且以稳产的杂粮作物为主;农户棉花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很小部分,且在不同年份波动很大;农户很少从事非农活动,且以户内生产性活动为主,跨地区的劳动力流动更是很少发生。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粮食总体上是短缺的,农户处于勉强维持生存的糊口水平状态。
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到第八章的内容,这一部分是对集体化时期和家庭承包责任制时期的农村市场状况、农村微观经济组织运行方式和农户行为的分析。第六章对集体化时期的市场状况和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变迁进行了介绍;第七章介绍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下农村市场变化情况,利用不同的农户行为模型对不同市场状况下的农户行为进行了分析;第八章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江汉平原地区农户种植行为和非农行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