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赵爱军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代替的基础资源。我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水土资源相对贫乏,以占世界7%的耕地要养活世界22%的人口,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m~3,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32%,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土资源匮乏是我国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中的首要问题。土壤侵蚀是造成我国水土资源损毁的主要原因之一,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地力下降,生态失衡,洪涝灾害频发,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相当于流失6.67万hm~2耕作层,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国每年因土壤侵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因此,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协调系统中各个组分的关系,用系统的思想来研究小流域综合治理问题,剖析现有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的管理制度和技术障碍,从法律政策、资金投入、技术支撑、治理成效的评价、国家、农民和社会组织的角色等多角度探索、构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模式,以促进我国水土流失防治速度的加快和防治水平的提高。这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客观的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运用系统论、资源价值论、水土保持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博弈论的方法,在系统分析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历史、现状及部分有代表性的国外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理念、主体、法规体系、社会伦理、效益评价体系、资金投入、技术支撑、机构设置、实施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创造性地提出了量化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评价体系,构建了相应的制度框架,并在此框架内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小流域治理模式。新模式包括以下4个要素:科学和谐的治理理念,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不断完善的技术体系,政府引导的市场运行组织方式。最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三峡库区的乐天溪流域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提出了创建新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对策。通过研究、提出新的模式和对策,有助于促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两个可持续”的根本目的,即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通过实现“两个可持续”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好瑞,董凤民,牛振惠,刘金荣;坡耕地综合治理生态效益显著——以黑龙江省克山县新安小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1991年06期
2 陈功;宁夏西吉县黄家二岔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效益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3年Z1期
3 陈来如;综合治理改变了彭河小流域的贫困落后面貌[J];中国水土保持;1993年05期
4 黄云玲;南平西洋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山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5年03期
5 王再祥;;干旱之年突显水土保持之功效[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0年03期
6 符裕红;丁剑宏;李季孝;;多目标线性规划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2011年07期
7 邱成;刘继福;王益谦;;四川省金堂县爪龙溪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5年04期
8 杨存祥;梁生蕃;王天宁;;WFP中国4071项目——彭阳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报告[J];宁夏农林科技;2007年05期
9 马振平;杨晓平;赵国强;;西吉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与工作总结[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年24期
10 陈玉慧;;兰州市李家坪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年14期
11 王宏亮;;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实践探索[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0年03期
12 陈明哲;胡勒斯台东北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1998年03期
13 王再祥;;馒头营子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效益分析[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0年03期
14 彭成初;沂溪河上游综合治理小流域[J];中国水土保持;1985年09期
15 肖满红;;浅析水土保持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J];湖南水利水电;2006年05期
16 王国重;蔡崇法;;磨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状况及对策[J];人民长江;2008年18期
17 刘正恩;袁照航;;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菩萨鹿村为例[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年12期
18 刘毅,廖汉民,黄诗智;绿染荒山展秀美 创建产业致民富[J];中国水土保持;2005年11期
19 白咏东;党二平;秦永霞;张文刚;陈小丽;;召沟重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效益与做法[J];现代农业;2007年11期
20 朱宗恩;复盛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其效益[J];水土保持通报;199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德君;;苍溪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成效与经验[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许晓鸿;孙传生;孙玥;张瑜;林晓平;陈亚军;;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探讨[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梁春荣;;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智汉;;浅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A];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6年
5 陈智汉;;浅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邓汉明;;桃源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果及效益[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姚孝友;;生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设计理念的探讨[A];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论文集[C];2008年
8 张文普;赵小蓉;王昌全;王昌桃;袁晓武;;金沙江下游五官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及效益研究[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俊荣;;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社会参与[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曾庆美;;努力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的能力[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爱军;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2 翟书斌;中国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王文莉;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4 宗杰;完善我国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5 肖诗顺;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需求与制度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张红丽;新疆节水生态农业系统理论与制度创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7 陈天宝;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姚顺波 ;中国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9 朱斌;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王竹林;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建英;制度创新、人力资本与河北经济增长[D];河北大学;2004年
2 孙永举;金融监管制度创新与发展[D];河南大学;2005年
3 陈龙;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张文博;绿色技术创新制度及其结构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陈琦;我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毛黎青;我国政府信用的经济学思考[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7 陈妤丹;绿色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丽;论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创新[D];安徽大学;2004年
9 郭潜深;农民增收与制度创新[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舒沁沁;我国西部地区实现工业化突进的制度性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君 孙公勋 张瑞国;即墨三位一体综合治理小流域[N];中国水利报;2003年
2 李永耐;大崮子沟小流域 综合治理绿满沟[N];中国水利报;2004年
3 冯唐波;不要轻视小流域小水系治理[N];农民日报;2004年
4 记者 李利军 王森林;“铁冲模式”全国亮点[N];云南经济日报;2011年
5 东江时报记者 龙生财 通讯员 廖鹿云;“十二五”实施22宗小流域综治工程[N];惠州日报;2011年
6 通讯员 耿红元;红安水土保持促农增收[N];黄冈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祝丽敏 通讯员 李红岩;平山:青山绿水是太行[N];中国水利报;2011年
8 ;坚持制度创新 进一步加大源头治腐力度[N];陕西日报;2006年
9 通讯员 杨泉伟;洱源县永乐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开工[N];大理日报(汉);2011年
10 刘芳 张志军;喜看辽宁小流域[N];中国水利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