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代替的基础资源。我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水土资源相对贫乏,以占世界7%的耕地要养活世界22%的人口,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m~3,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32%,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土资源匮乏是我国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中的首要问题。土壤侵蚀是造成我国水土资源损毁的主要原因之一,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地力下降,生态失衡,洪涝灾害频发,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相当于流失6.67万hm~2耕作层,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国每年因土壤侵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因此,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协调系统中各个组分的关系,用系统的思想来研究小流域综合治理问题,剖析现有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的管理制度和技术障碍,从法律政策、资金投入、技术支撑、治理成效的评价、国家、农民和社会组织的角色等多角度探索、构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模式,以促进我国水土流失防治速度的加快和防治水平的提高。这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客观的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运用系统论、资源价值论、水土保持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博弈论的方法,在系统分析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历史、现状及部分有代表性的国外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理念、主体、法规体系、社会伦理、效益评价体系、资金投入、技术支撑、机构设置、实施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创造性地提出了量化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评价体系,构建了相应的制度框架,并在此框架内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小流域治理模式。新模式包括以下4个要素:科学和谐的治理理念,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不断完善的技术体系,政府引导的市场运行组织方式。最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三峡库区的乐天溪流域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提出了创建新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对策。通过研究、提出新的模式和对策,有助于促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两个可持续”的根本目的,即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通过实现“两个可持续”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