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的基因定位
【摘要】: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产量、缓解产量与品质矛盾、增强抗(耐)逆性的有效途径,而高效授粉系统的发掘与利用则是杂交种子生产的关键一环。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因其具有不育性彻底且稳定、恢复源广等优点,在国内已经成为杂种优势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于得不到100%的不育系,在杂交制种时需人工拔除不育系株行中50%的可育株,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陈凤祥等(1993)提出了隐性核不育的隐性上位互作模式,为隐性核不育的“三系”配套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核不育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目前国内生产上应用的隐性核不育有双隐性核不育(S45A和117A等)和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9012A等)。双隐性核不育的育性受两对重叠隐性基因(ms_1和ms_2)控制,在两对基因均为隐性纯合时表现不育,只要有一个位点具有显性基因时即可恢复育性。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的育性受两对重叠隐性不育基因(ms_3和ms_4)和一对隐性上位抑制基因(rfrf)互作控制,隐性上位基因纯合时对隐性不育基因起抑制作用,即三对基因都为隐性纯合时表现可育,与纯合不育系杂交能够产生全不育的群体,可用作保持系,从而解决了核不育制种中拔除50%可育株的难题。陈凤祥等(1998)还证明9012A中两对重叠隐性基因与S45A和117A中的两对重叠隐性基因非等位,且隐性上位基因与不同的重叠隐性不育基因之间的互作可能是非专一性的。为了进一步探索其不育机理,使隐性核不育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有必要对其核不育基因进行深入研究。
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双隐性核不育两型系117AB、S45AB和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两型系9012AB为材料,采用AFLP技术寻找各个不育系中与可育基因位点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构建目标基因区域的连锁图谱,并利用芸苔属作物与拟南芥的同源性和共线性开展目的基因的图位克隆工作,取得的实验结果和主要结论如下:
1.将双隐性核不育两型系117AB中的可育株(117B)与S45AB中的可育株(S45B)进行人工杂交,在F_1代套袋自交,收获10个F_1的自交后代,在F_2代对这些株系进行育性调查,其结果显示:有2个株系出现15:1的育性分离,8个株系出现3:1的育性分离,表明在这两个近等基因系中,117B和S45B的可育基因是不等位的。
2.在甘蓝型油菜双隐性核不育两型系117AB中构建了含152个单株的近等基因系群体,应用BSA法构建了可育基因池和不育基因池,在两个基因池之间一共筛选了512对AFLP引物,找到了6个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其中有3个标记(K1、K4和K5)位于可育基因位点的同一侧,与可育基因位点的遗传图距分别为4.0 cM、8.0 cM和8.0 cM,一个标记(Y1)位于可育基因位点的另一侧,与可育基因位点的遗传图距为8.0 cM,其它两个标记(K2和K3)在所用的群体中与目标基因共分离。对标记K1、K2、K3和Y1进行回收、克隆、测序,并根
|
|
|
|
1 |
杜才富,侯国佐;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数207AB的选育及遗传[J];种子;1997年01期 |
2 |
俎峰;夏胜前;顿小玲;周正富;曾芳琴;易斌;文静;马朝芝;沈金雄;涂金星;傅廷栋;;基于分子标记的油菜隐性核不育7-7365AB遗传模式探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
3 |
张太平,王军,魏忠芬,李德文;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ZWAB的选育及其临时保持系和恢复系的筛选[J];种子;2004年10期 |
4 |
王军,张太平,魏忠芬,李德文;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材料ZWA的遗传利用研究[J];种子;2004年05期 |
5 |
孙超才,方光华,赵华,王伟荣,钱小芳,李延莉;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隐性核不育两型系22118AB的基因型分析及利用途径探讨[J];上海农业学报;1997年01期 |
6 |
李厚英,陈德珍,陈松,夏海乾,罗光智,余忠刚,苏跃;甘蓝型油菜高含油量隐性胞核雄性不育两型系的选育[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3年04期 |
7 |
孙超才,赵华,王伟荣,李延莉,钱小芳,方光华;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20118A的遗传与利用探讨[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2年04期 |
8 |
陈凤祥;胡宝成;李强生;张曼琳;;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9012A的发现与初步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S4期 |
9 |
陈凤祥,胡宝成,李成,李强生,陈维生,张曼琳;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性的遗传研究——Ⅰ.隐性核不育系9012A的遗传[J];作物学报;1998年04期 |
10 |
蒋梁材,蒲晓斌,王瑞,张启行,蔡平钟;甘蓝型油菜核不育基因的RAPD标记[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0年02期 |
11 |
王瑞,李加纳;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完全保持的途径[J];中国农学通报;2004年01期 |
12 |
杨立勇;刘灶长;周熙荣;王伟荣;李延莉;蒋美艳;孙超才;;与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rf基因连锁标记的开发[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1年03期 |
13 |
蒋梁材,蒲晓斌,张启行,陈放;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NEA的发现与遗传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年01期 |
14 |
王伟荣;孙超才;李延莉;周熙荣;庄静;杨立勇;蒋美艳;金巧玲;;甘蓝型双低隐性核不育杂交种沪油杂4号的选育[J];上海农业学报;2009年03期 |
15 |
侯国佐,王华,张瑞茂;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117A的遗传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0年02期 |
16 |
张太平
,王军
,魏忠芬
,李德文;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隐性核不育系98-116AB的选育[J];种子;2004年08期 |
17 |
李德谋,侯磊,罗小英,裴炎,杨光伟;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用系S45AB中与MS2Bnap基因同源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作物学报;2002年01期 |
18 |
陈大伦;张瑞茂;李敏;汤晓华;曾章丽;;甘蓝型油菜两个新型雄性不育系RM5637 A和ZCL801 A的制种探索[J];种子;2007年06期 |
19 |
孙超才;王伟荣;李延莉;周熙荣;庄静;钱小芳;;甘蓝型双低隐性核不育油菜杂交种向农03的选育[J];上海农业学报;2008年01期 |
20 |
王华,汤晓华,赵继献,张瑞茂;复合回交设计在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两型系选育中的应用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199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