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棉花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培养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的观察研究

夏启中  
【摘要】:细胞的死亡一般分为程序性死亡和坏死两种。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是指生物在发育和胁迫反应中的一种受基因控制的、主动的、有序的细胞死亡过程。对动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表明,PCD一般具有比较典型的形态和生化特征,即细胞收缩、核浓缩、染色质边缘化、核DNA被剪切成寡聚核小体大小的片断并最终被膜包围形成凋亡小体。核DNA降解断裂产生带有3`—OH端的寡聚核小体片断,在凝胶电泳上呈以140-180bp倍增的DNA“梯”(DNA ladder)。坏死(necrosis)是一种不受细胞控制的损伤性细胞死亡过程,坏死细胞不能呈现出DNAladder。根据DNA ladder的有无,可以将PCD与细胞坏死区分开来。对整株植物进行PCD机理的研究常常要涉及到要将死亡细胞从正常细胞区分开来,而每个单个细胞细胞都有其内在的死亡表达程序。因此,建立由单细胞或原生质体组成的悬浮系可以大大的降低细胞环境的复杂性,可作为PCD研究的理想系统,对研究PCD的基因表达调控机理和信号传导途径非常有利。近年来,对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报道不断增多,其中很多工作都是从悬浮细胞系着手的。 本试验选用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珂字201”和“鄂抗9”作为试验材料,从无菌苗下胚轴切段诱导愈伤组织,建立棉花悬浮细胞系;同时对棉花悬浮细胞系建立过程中激素的配比和浓度、培养基成分、悬浮细胞的生长过程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MS+2,4-D 0.5mg/L+KT 0.1mg/L和MS+2,4-D 0.1mg/L+KT 0.1mg/L培养基有利于细胞分裂,能产生体积较大,均匀一致,细胞活力强的单细胞和小细胞团,适合于进行细胞生长调控及PCD研究。而MS+IBA 0.5mg/L+KT 0.1mg/L和MS+IBA 0.1mg/L+KT 0.1mg/L培养基则有利于形成大的细胞团和不同时期的胚状体,适合于进行胚状体的发生发育的研究。钾盐、肌醇有利于细胞的分裂增殖,且能抑制胚状体的发生。可以通过增加钾盐(K~+)、肌醇含量来调节细胞的生长状态和细胞活性,以建成分裂增殖快、细胞活性强的悬浮细胞系。在悬浮培养过程中,管状细胞渐渐消失,被球状的单细胞和小细胞团所替代。棉花胚性愈伤悬浮细胞的生长曲线呈S形,在起始培养的0~3d,是生长的延迟期;在第3~15d,是指数增长期;到第15d以后,生长速度降低,是静止期。悬浮培养的棉花细胞必须在15d以前进行继代,以保持其旺盛的分裂能力和细胞活性。 试验中以棉花悬浮细胞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自然衰老和在热激、喜树碱、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佑明,李华恩,徐楚年,贾君镇,周海鹰,翟志席;不同来源的棉花细胞在悬浮培养条件下诱导形成纤维的研究[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7年04期
2 易福华;棉花化调应用条件浅议[J];中国棉花;2003年05期
3 张进杰;;若干因子对鸡冠花悬浮培养中花色素苷积累的影响[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6年02期
4 张锋;崔百明;;棉花生长素应答因子ARF3功能的初步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07期
5 阳立恒;郝秀英;曲延英;;农杆菌介导外源基因转化棉花上胚轴方法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6 王影,黄敏仁,陈道明,许农;杨树细胞悬浮培养及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3期
7 崔红,陈亮,沈明山,陈睦传;甘薯胚性悬浮系的建立及其细胞生长特性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8 陈薇,梅文泉,赵丰萍,寸守铣;菘蓝下胚轴愈伤组织细胞悬浮培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9 陈克贵,张义正;甘薯细胞悬浮培养的建立及其生长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年03期
10 张宁,戴朝曦;建立高质量马铃薯细胞悬浮培养物的研究[J];中国马铃薯;2000年04期
11 江曙;段金廒;陈建伟;陶金华;付坤华;;明党参愈伤组织诱导及其细胞悬浮培养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年09期
12 郑光植,何静波,王世林;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Ⅳ.三分三细胞悬浮培养中的激素调节[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1982年01期
13 佘建明,王月芳,魏振承;亚洲棉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的研究[J];中国棉花;1987年02期
14 郑启发,胡桂兵,陈大成,黄自然;荔枝龙眼细胞悬浮培养和转基因研究(英文)[J];果树学报;2005年02期
15 闫静辉;张小兵;李亚璞;李春生;吴萌;陈英珠;程华;籍宝霞;陈瑞琴;;西洋参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长特性的研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6 颜日明;张志斌;邱晓芳;曾庆桂;游海;朱笃;;高产绿原酸杜仲细胞悬浮培养体系优化研究[J];中草药;2010年02期
17 岳向国;张卫;邓麦村;;原位吸附提高葡萄悬浮培养中反式白藜芦醇产量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18 ;我站1958年棉花丰产技术经验[J];新疆农业科学;1958年06期
19 果列洛夫;韩长庚;;新疆植棉业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垦经济;1958年05期
20 ;对棉花苗期管理的意见[J];陕西农业科学;195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启中;张献龙;聂以春;吴家和;孙玉强;;撤除生长素可诱导棉花胚性愈伤悬浮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A];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王睿文;李春峰;翟国英;栗梅芳;;开展棉花无害化治理 增强植保社会化服务功能[A];棉花重大病虫统一防治的理论与实践[C];2004年
3 原国辉;尹新明;韩桂仲;刘顺通;李自朝;段爱菊;;美洲斑潜蝇在棉花不同品种上的发生规律及其与棉花抗性的关系[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谭启玲;胡承孝;魏文学;;施用工业污泥对棉花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5 李社增;马平;鹿秀云;张雪辉;高胜国;;防治棉花黄萎病的生防细菌NCD-2及其应用[A];第二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6 林永增;李伟明;李志峰;王志忠;王树林;;中国北方旱地棉花生态条件分析与中高档纱用棉生产基地建设[A];2004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4年
7 汪若海;;一种特长种子纤维的植物[A];中国棉花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史少甫;段艮庭;万月娥;王国清;;影响棉花质量的综合因素与提升对策[A];中国棉花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田长恩;Kotaro T.Yamamoto;;拟南芥生长素反应因子8(Auxin response factor 8:ARF8)与光受体的关系[A];2004中国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李新建;唐凤兰;杨举芳;陈丛敏;邹陈;刘辉;;新疆棉花延迟型冷害指标试验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启中;棉花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培养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的观察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2 齐耀程;过表达线粒体热激蛋白70抑制水稻悬浮细胞程序性死亡[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友华;侧根原基发生相关基因NAC1激素作用特征及RSI-1功能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张毅;大蒜细胞培养及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积累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93年
5 何铁剑;菠萝组织与细胞培养及其诱导产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94年
6 郭余龙;棉花遗传转化及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7 杨青华;液体地膜的研制与应用[D];河南农业大学;2004年
8 任茂智;棉花nodulin-like和arf1基因及其启动子的分离和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9 张立桢;基于过程的棉花生长发育模拟模型[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10 李春斌;银杏组织、细胞悬浮培养及银杏黄酮和萜内酯的提取、纯化和检测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海岩;激素及其相关酶与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系[D];浙江大学;2006年
2 王晓玲;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花药中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细胞学观察[D];浙江大学;2006年
3 王文锋;棉花ADP核糖基化因子基因GhARF的克隆[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4 姜鸿君;新疆库尔勒垦区机采棉(陆地棉)综合农艺关键技术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张培通;淮北沿海棉区棉花2250kg·hm~(-2)高产优质适宜密度筛选及其综合评判[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6 尉万聪;棉花诱导抗蚜性及相关防卫基因表达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1年
7 赵宏;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部分骨干品种的AFLP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8 王香河;棉花留叶枝对产量的超补偿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9 于娅;棉花基因枪转化体系的建立[D];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
10 耿立召;棉花基因枪转化体系的建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序文;破解“三丝”带来的产业困局[N];湖北日报;2004年
2 王晓光 本报记者 朱谦;收棉贷款不足大荔棉农棉花堆家中[N];中国妇女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李中秋;郑商所组合拳搞活市场棉花小麦有望“复活”[N];中国证券报;2006年
4 北京北方丰达种业有限公司 张志发;棉花抗灾减灾技术措施[N];河北科技报;2006年
5 隆尧县东良乡周村 谷进州;核桃树旁土豆棉花“联姻”[N];河北科技报;2006年
6 南宫市焦王村 焦路昌;重茬病地棉花丰收全靠冀科棉冀棉28[N];河北农民报;2006年
7 省农科院经作所 张培通 徐立华;棉花、大蒜套种模式[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席涓;棉花巷拆迁 两年“悬案”一朝决[N];眉山日报;2006年
9 记者  乔林生;建好平台打实基础 迎接新的发展良机[N];期货日报;2006年
10 韩乐;棉花要种好 技术是关键[N];渭南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