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离体形态发生机制及其繁殖技术
【摘要】:魔芋(Konjac)是植物界中迄今发现唯一能大量合成葡苷聚糖(Konjac glucomannan)的高等植物,属天南星科(Araceae)魔芋属(Amrophophallus Blume),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山区,具有悠久的栽培和利用历史。魔芋葡甘聚糖是魔芋地下球茎主要贮藏物质,为一种高分子量碳水化合物,因具有良好的胶溶性、凝胶性、增稠性、成膜性及与其它植物胶的优良复配性等优点而在食品、化工、医药保健、环保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魔芋具有极高的市场开发和利用价值。
魔芋为单叶柄支撑的单叶植物,通常利用球茎着生的根状茎进行无性繁殖,其繁殖系数极低,且多年沿用无性繁殖造成病原菌的积累、种性的退化,进而导致魔芋产量下降、品质劣化。由于缺乏稳定的良种繁育体系,种芋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魔芋生产发展的瓶颈。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试图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生产脱毒试管苗,以繁殖种芋,但试管苗因移栽成活率低且对田间管理技术要求较高,不能实现周年供应和长距离运输等缺点,无法在实际生产中广泛运用。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植物变态器官发育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在试管中已成功诱导出了块茎、球茎、鳞茎等营养繁殖器官,其中马铃薯试管块茎生产体系最为成熟,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但有关魔芋试管球茎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花魔芋(A.rivieri)和白魔芋(A.albus)为材料,对魔芋试管球茎的形成及魔芋组织培养繁殖方式开展了系列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幼嫩叶柄是魔芋组织培养较好的外植体,愈伤组织形成率高,状态好。MS+1.0mg/L NAA+1.0mg/L BA适宜于愈伤组织诱导,而MS+0.5 mg/L NAA+0.5 mg/L BA有利于愈伤组织增殖。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过程中可形成3种不同的类型,即Ⅰ:水渍状,半透明;Ⅱ:淡黄色,结构疏松;Ⅲ:浅红或绿色,呈瘤状或球状,结构致密。在分化培养基上,Ⅰ型愈伤组织不能分化出芽,Ⅱ型可分化出不定芽,而Ⅲ型可通过拟球茎再生完整植株。这三种类型愈伤组织在特定的培养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组织学观察显示,三种类型的愈伤组织其组成细胞类型明显不同,其中Ⅲ型愈伤组织由保守分裂型细胞组成,其细胞中含有淀粉和葡甘聚糖颗粒,是一种半组织化结构。中等浓度(1.0~2.0 mg/L)的细胞分裂素(BA、KT、ZT和TDZ)与低浓度(0.1~1.0mg/L)的NAA配合均能促使Ⅲ型愈伤组织再生植株。
2.魔芋离体形态建成以器官发生途径为主,拟球茎和芽发生是主要形式。组织学观察显示,魔芋叶柄无维管组织形成层,维管束外层薄壁在培养过程首先启动脱分化,进而形成愈伤组织。魔芋形态建成以器官发生途径为主,在特定培养条件下也可形成体细胞胚,但频率极低,且绝大部分体胚因高度畸形化而不能形成再生植株。魔芋可通过不定芽器官发生途径或拟球茎器官发生途径形成植株,通过拟球茎形成的植株不需生根培养就具有完整的根系,而不定芽在发育过程中不能直接生根且植株生长势弱。不定芽和拟球茎均起源于Ⅲ型愈伤组织的次表皮细胞,这类细胞在分化过程中首先形成拟分生组织团。拟分生组织团在分化培养中既可直接形成芽原基,进而发生不定芽,可形成一种中间的球状体,这种球状体具顶芽分生组织,叶原基不明显,它可进一步发育成拟球茎,进而形成完整植株。
3.内源GA_3含量增加伴随着不定芽发生,而JA含量增加伴随着拟球茎发生,内源激素平衡是器官发生方式的关键调空因素。魔芋叶柄薄壁细胞在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过程中,其内源激素(IAA、GA_3、ABA和JA)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内源IAA含量培养初期缓慢下降,10d后快速上升,30d后达到平稳。内源ABA含量在培养20d内呈下降趋势,之后迅速上升。内源GA_3和JA含量则在整个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迅速下降。研究发现,三种内源激素(GA_3、ABA和JA)在形成芽和拟球茎的愈伤组织中含量变化明显不同。内源GA_3水平在拟球茎发生过程中变动不大,而在不定芽发生过程中快速上升,其绝对含量也比前者高;内源ABA在拟球茎发生过程中基本维持稳定,而在不定芽发生过程中则迅速下降;内源JA含量在拟球茎形成过程中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在不定芽发生过程中变化不明显。只有内源IAA无论是拟球茎还是不定芽形成过程其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内源GA_3与ABA和JA的平衡水平在两种不同器官发生途径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但GA_3/JA差异最为显著,在两种器官发生途径中其变化趋势完全相反。上述结果说明,魔芋离体器官发生形式与内源激素变化及平衡水平相关。
4.魔芋试管球茎(即拟球茎)的形成受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影响。中等浓度的BA(1.0~2.0 mg/L)与低浓度的NAA(0.1~0.5 mg/L)配合有利于Ⅲ型愈伤组织形成试管球茎,其中以MS+2.0 mg/L BA+0.5 mg/L NAA表现最佳。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培养基中蔗糖浓度有利于白魔芋试管球茎形成,其中6%(w/v)蔗糖效果最好。而花魔芋试管球茎形成所要求的蔗糖浓度较低(4%)。光周期对试管球茎的发生影响不明显,而培养温度的影响则较大,22℃条件下,花魔芋和白魔芋试管球茎形成率、形成个数和单球茎鲜重均达最大值。试管球茎在培养过程可产生次级小球茎以进行增殖,但自然增殖率较低,通过损伤主芽方法打破主芽顶端优势,可促使次级小球茎的发生。
5.选择性培养魔芋愈伤组织有助于降低再生植株遗传变异频率。对魔芋Ⅲ型愈伤组织进行选择并于适宜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弃除状态发生改变的愈伤组织类型,获得不同培养时期的4个再生植株群体G0(初代培养产生)、G2(继代3次产生)、G4(继代5次产生)和G7(继代8次产生)。经两种分子标记技术(RAPD和ISSR)分析显示,G0群体变异频率最高(RAPD:15.6%;ISSR:18.0%),G2、G4和G7的变异频率依次下降。四个群体中,G0再生植株的RAPD差异位点数最多,而其它三个群体的植株差异位点数较少。ISSR技术检测的差异位点数比RAPD技术检测到的要高,但在四个群体中分布差异不明显。上述结果表明,通过对Ⅲ型愈伤组织选择性培养不会导致变异频率增加,魔芋组织培养中的不稳定性主要发生于基因组中重复区域,造成植株性状改变的可能性较小。
6.试管球茎是建立魔芋繁殖体系的适宜方式,魔芋试管球茎田间生长优势比试管苗明显。将魔芋试管球茎和试管苗进行田间种植,结果发现,试管球茎和试管苗均可用作种芋繁殖。但试管苗只在特定的苗龄期时成活率高,且受移栽时温度影响。试管球茎需要一段时间低温贮藏以完成生理休眠,其植株生长势强,成活率高,体积大的试管球茎(重量大于0.5g)优势更明显。与试管苗相比,由试管球茎产生的球茎体积大、重量高,更适宜于商品种芋的生产。
|
|
|
|
1 |
田治安;;魔芋的栽培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1986年05期 |
2 |
黄丹枫,庄天明,甘晓兵;魔芋组织培养器官发生综合因子的数学分析[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
3 |
魏新雨;;魔芋豆腐实用保鲜技术[J];专业户;1994年08期 |
4 |
张乃权;李润龙;王莉娟;田洪云;;魔芋丰产栽培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2006年03期 |
5 |
张文学;柳文录;于斌武;;魔芋次生茎繁殖种芋新技术[J];中国果菜;2009年02期 |
6 |
曾端香,尹伟伦,赵孝庆,王华芳;牡丹繁殖技术[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7 |
宋志红;吴金平;曾祥国;向发云;吴润玲;冯小明;顾玉成;;魔芋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0期 |
8 |
李谟崧,刘朝荣;魔芋的安全越冬贮藏[J];作物研究;1986年Z1期 |
9 |
杨象芬;魔芋的特性及食用魔芋的制法[J];粮食与饲料工业;1986年02期 |
10 |
齐莹;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野生植物——魔芋[J];新农业;1988年08期 |
11 |
张建华;魔芋高产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1993年09期 |
12 |
饶璐;魔芋荫蔽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百事通;1994年07期 |
13 |
韩志明;魔芋的高产栽培[J];农业科技与信息;1996年08期 |
14 |
张春;科学施用化肥促进魔芋高产[J];农村经济与技术;1998年06期 |
15 |
杨兴瑜;种魔芋要把好消毒关[J];农村经济与技术;1998年06期 |
16 |
张平真;魔芋[J];中国食品;1999年05期 |
17 |
楼文高,柏春祥,殷肇君;魔芋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18 |
张忠良,王照利
,鲁周民
,郑有鹏;魔芋猕猴桃间作试验[J];西北园艺;1999年06期 |
19 |
徐正武;魔芋高产高效益立体栽培[J];云南农业科技;2000年06期 |
20 |
张忠良,江海青,鲁周民;魔芋的采挖与贮运[J];西北园艺;200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