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纳水溪古村落景观及其变迁研究
【摘要】:
鄂西地区是巴、楚、蜀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汇点,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的地貌特征催生了这一地区典型的山地村寨和传统民居的型制与风格。纳水溪古村落是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文明在鄂西地区独特的地域环境下的产物,是人们聚居生活、生产的物质居住空间和精神文化的载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纳水溪古村落在该区域的城乡发展建设中,可以作为具有历史记忆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根源。因此,其具有极强的研究保护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文明的相互交融,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的交流,现状的纳水溪古村落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依旧保有的物质和文化遗存与新的生活内容之间冲突日益激烈、明显。古村落原始的风土人情、传统民居、山水环境等特征逐渐消失殆尽。尤其是,举世瞩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势头是迅猛的,当文化建设不能引导经济建设方向的时候,地区的开发往往会显现出巨大的破坏力,这些破坏不仅指向了自然环境,同时也无情的指向了珍贵的地域人文资源。
本文研究选定鄂西纳水溪古村落为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访谈、测绘和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同时综合运用人居环境科学、文化地理学、乡村景观规划等相关理论,重点研究纳水溪古村落景观及其变迁,并分析古村落景观及其变迁的影响因素。文章从宏观到微观对古村落景观及其变迁分三个层次进行研究:第一层,村落整体结构形态层面景观及其变迁;第二层,村落公共邻里层面景观及其变迁,结合实地测绘与访谈资料,对商业街道空间、生活性巷道空间、纳水关庙、坝场空间等进行空间围合界面、使用活动空间、公共建筑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第三层,村落居住建筑单元层面景观及其变迁,此层面依据实地情况将居住建筑分为三类,结合相关建筑测会资料,对各类居住建筑的平面类型和空间使用形态、建筑结构和空间形制特征、民居建筑的居住文化、建筑的材料与装饰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文章针对古村落景观及其变迁的三个层面,分别从村落所在区域传统和现代时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入手,重点选取各层面的主导因素,分析其对纳水溪古村落景观及其变迁的影响与作用。之后,进一步提出纳水溪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包括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相关原则,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内容,最终提出有针对性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方法。
本文希望通过对案例村落——纳水溪古村落景观及其变迁的研究,找到一种适合具有某一特定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保护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并使其在保护的基础上仍具有“文化意义”的价值,从单纯保护走向保护与再利用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