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红壤表土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其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

闫峰陵  
【摘要】: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水热资源丰富,在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针对该地区严重的土壤侵蚀退化,开展红壤结构特征与坡面侵蚀过程互馈机理研究,并就二者定量关系进行探讨,对合理利用红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团聚体破碎理论,以我国中亚热带丘陵区第四纪红粘土、花岗岩和泥质页岩等典型母质发育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土壤湿润速度、初始水分含量和降雨特征等条件,系统分析了降雨条件下红壤表土团聚体的破坏过程、机理,以及侵蚀过程响应。此外,以野外原位试验数据为基础,定量研究了红壤坡面侵蚀、入渗与团聚体稳定性关系,揭示了土壤团聚体破碎机理与坡面侵蚀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取得的主要结论有: 1、在采用传统湿筛法指标衡量团聚体稳定性的基础上,结合能区分降雨条件下团聚体破碎方式的LB法,从不同角度对团聚体的稳定性作了评价;运用相对消散指数(RSI)和相对机械破碎指数(RMI)区分了红壤团聚体对不同破碎机制的敏感性。同时,针对红壤独特的成土条件及理化性质,分析了坡耕地条件下影响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其中对粘粒、铁铝氧化物和有机质与团聚体稳定性之间关系进行了重点探讨。 (1)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湿筛法与LB法测定团聚体稳定性结果均表明:第四纪粘土红壤团聚体稳定性最高,花岗岩红壤次之,泥质页岩红壤团稳性最低;不同初始粒径团聚体稳定性不同,在不同处理中,总体趋势是团聚体的初始粒径越小,稳定性越高。 (2)红壤团聚体稳定机制。不同破碎机制中,所有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排序均为快速湿润<预湿振荡<慢速湿润。其中,第四纪粘土红壤对消散作用较为敏感,花岗岩红壤对机械破碎作用较为敏感,泥质页岩红壤对上述两种作用均很敏感。可见,快速湿润引起的消散作用和外界应力引起的机械振荡作用,是红壤团聚体破碎的主要机制。 (3)红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性质关系。红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质、腐殖酸含量及其组成之间相关性较低,与铁铝氧化物及粘粉粒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红壤中,无机胶体在保持团聚体稳定性上起主导作用;土壤中粘粒一方面作为胶结物质能增强团聚体稳定性,另一方面能增强湿润过程消散作用而降低团聚体稳定性。此外,腐殖酸含量及其组成与PAD>2mm(团聚体分散度)呈显著负相关,说明腐殖酸对较大粒径团聚体的形成及稳定机制有重要作用。 2、基于团聚体破碎理论,通过控制湿润速度、初始粒径和降雨特征等条件,研究了降雨条件下红壤表土团聚体的破坏过程、结果和机理,探讨了团聚体稳定性及不同破碎机制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结合室内模拟试验结论,通过比较团聚体稳定性表征参数与坡面侵蚀过程相关性程度,首次提出针对侵蚀机理的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新指标—K_a。 (1)快速湿润引起的消散作用对侵蚀过程影响。所有供试土壤中,径流强度随湿润速率增大而增大;不同粘粒含量土壤对湿润速率响应过程不同,粘粒含量越高,消散作用越明显,产流强度越小;粘粒含量越低,消散作用越小,产流强度越大。产沙过程中,除土壤GT2外,湿润速率对其它土壤坡面侵蚀率均有显著作用。相较于坡面产流过程,侵蚀率受团聚体稳定性与湿润速率的影响更为明显。快速湿润处理中侵蚀泥沙<0.25mm颗粒所占比例较高,平均重量直径小于慢速湿润处理,这与表土结皮层的形成有关。 (2)雨滴打击引起的团聚体机械破坏作用对侵蚀过程的影响。在团聚体稳定性较低、对机械破碎作用敏感的红壤中,雨滴打击对径流的影响主要是由土壤表层团聚体结构的破坏引起的;而在团聚体稳定性较高、对机械破碎作用不甚敏感的红壤中,雨滴打击对径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表层土壤的压实作用。纱网覆盖处理侵蚀量均小于裸土降雨侵蚀量,但只有在团聚体稳定性较弱的红壤中二者差异达到显著。裸土条件下侵蚀泥沙MWD显著低于纱网覆盖处理,说明即使在团聚体稳定性较高的红壤中,雨滴击溅分散对泥沙的分选作用仍然较为显著。 (3)不同粒径团聚体坡面侵蚀过程比较。团聚体粒径与径流强度和侵蚀量有很好的相关性,<2mm团聚体的径流强度和侵蚀量均大于其它两种粒径;由于降雨过程中表土结构和排列紧实程度差异,<2mm团聚体侵蚀泥沙的平均重量直径明显大于其它两种粒径。 (4)本文中提出的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值K_a,与坡面侵蚀过程参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此外,K_a集合了团聚体对不同破碎机制的敏感性,具备较强的物理意义。可见,K_a不仅能够表征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特殊性,而且在一定层面上解释了红壤侵蚀过程机理,是衡量红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可蚀性的良好指标。 3、针对红壤丘陵区域严重的季节性干旱和水土流失现状,以团聚体破碎理论和本文室内研究结论为基础,对野外坡面侵蚀过程与团聚体稳定性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结果表明,在野外尺度上红壤团聚体稳定性依然是影响坡面侵蚀的重要因素,并与径流强度、侵蚀率、入渗率、泥沙粒径等侵蚀参数显著相关。利用Horton入渗模型和WEPP细沟间侵蚀模型为框架,建立了侵蚀预测方程,结果显示新建立方程能较为准确的预测红壤坡面入渗量和侵蚀量。在侵蚀量预测方程中,不包含径流因子的方程式D_i=0.23K_aI~2(1.05-0.85exp~(-4sinθ))计算方法简单、结果可靠,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此外,该结论也扩展了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参数作为土壤可蚀性指标的适用范围。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满湘,章申,晏维金;农田暴雨径流侵蚀泥沙对氮磷的富集机理[J];土壤学报;2003年02期
2 骆东奇,侯春霞,魏朝富,谢德体,朱波;旱地紫色土团聚体特征的指标比较[J];山地学报;2003年03期
3 何镜泉;廖列文;史爱华;;沉淀法制备纳米稀土氧化物的研究进展[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陈欣,史奕,鲁彩艳,王国宏;有机物料及无机氮对耕地黑土团聚体水稳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年03期
5 卢升高,俞劲炎;杭嘉湖平原桑园生态系统的土壤结构状况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0年S1期
6 王铁宇,颜丽,汪景宽,关连珠,朱平;长期定位监测黑土结构质量指标的分异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年04期
7 李楠;蒋先军;曹良元;;不同形态的有机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及耕作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庞宁菊,李月梅;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数量对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青海农林科技;1999年03期
9 张旭辉,李恋卿,潘根兴;不同轮作制度对淮北白浆土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积累与分布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1年02期
10 解宏图,付时丰,张旭东,王晶;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特征与影响因子研究综述[J];土壤通报;2003年05期
11 杨红善,刘瑞凤,张俊平,王爱勤;PAAM-atta复合保水剂对土壤持水性及其物理性能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5年03期
12 郭全恩;王益权;郭天文;南丽丽;李小刚;;甘肃景泰灌区土壤结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陕西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13 王旭东,张一平;土娄土不同粒径团聚体中胡敏酸性质结构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7年02期
14 赖庆旺,李茶苟,黄庆海;红壤性水稻土无机肥连施与土壤结构特性的研究[J];土壤学报;1992年02期
15 史奕,张璐,陈欣,宇万太;不同经营方式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微粒有机质积累分布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年02期
16 徐江兵;李成亮;何园球;王艳玲;刘晓利;;不同施肥处理对旱地红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7年04期
17 L.J.Hagen,E.L.Skidmore,刘正杰;风蚀—团聚体磨蚀系数的预测[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94年03期
18 郭万伟;肖和艾;吴金水;丁龙君;刘守龙;;红壤旱土和水稻土团聚体中磷素的分布特点[J];土壤学报;2009年01期
19 范如芹;梁爱珍;杨学明;张晓平;申艳;时秀焕;;耕作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含量及特征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20 钟继洪,张秉刚,谭军,骆伯胜,卓慕宁;博罗县下村农场坡地赤红壤的结构特征及其意义[J];生态环境;199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茂;王广策;吕芳;周百成;;藓羽藻原生质体团聚的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史奕;鲁彩艳;陈欣;;不同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与有机质关系[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3 芦艾;黄锐;王建华;周秋明;张长生;;纳米团聚体在聚醚多元醇中的超声分散[A];2002年中国工程塑料加工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吴珺;王垚;魏飞;;碳纳米管团聚体的水相分散性能[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王旭;孙坚;黄锐;;纳米碳酸钙在聚苯乙烯中分散规律的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6 陈丽;王立平;曾志翔;张俊彦;;不同粒度Al_2O_3微粒增强Ni基复合镀层及其性能研究[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刘润静;;纳米材料表征[A];中国纳米级无机粉体材料发展·节能·环保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陈丽;王立平;曾志翔;张俊彦;;不同粒度Al_2O_3微粒增强Ni基复合镀层及其性能研究[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刘润静;;纳米材料表征[A];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扩大工作会议暨节能减排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山;彭现宪;殷明;刘武仁;张卫建;;东北春玉米地长期免耕下土壤有机碳的剖面分布及其组分构成特征[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对外源污染物(镉、铜和菲)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柴彦君;灌漠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3 苑亚茹;不同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4 范如芹;保护性耕作下黑土有机碳固定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5 王恩姮;机械耕作与季节性冻融对黑土结构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李朝霞;降雨过程中红壤表土结构变化与侵蚀特点[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7 宋祥云;作物源碳的土壤固定机制:四种土壤培养实验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黄雪夏;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固定及碳汇效应[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9 史建明;纳米碳酸钙的分散和聚合物包覆[D];浙江大学;2005年
10 闫峰陵;红壤表土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其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俊鹏;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团聚体影响因素及其稳定性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许晨阳;土壤电场对粘土矿物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3 王英俊;生草对渭北苹果园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C、N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4 吕元春;外源新碳在土壤不同团聚体中的分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陈晓侠;东北黑土团聚体的结构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6 李婕;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塿土团聚体碳、氮分布及碳矿化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7 尚莉莉;长期定位施肥与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8 李鉴霖;缙云山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4年
9 李晓航;甘肃省四种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张潮;有机质和电解质对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东方;纳米材料走近纺织[N];中国纺织报;2000年
2 廖洋 田静;可降解液态地膜推动农业应用领域新革命[N];东方城乡报;2008年
3 特约记者 王景春;可降解地膜问世 有望根治“白色污染”[N];农资导报;2005年
4 董小雷;纳米粉体表面改性技术有待提高[N];中国化工报;2002年
5 佚名;纳米陶瓷是解决陶瓷脆性的战略途径[N];广东建设报;2006年
6 小小;纳米陶瓷 解决陶瓷脆性的最好战略途径[N];广东建设报;2007年
7 贾明朝 黄显淦 王勤;生态立体农业新模式[N];农民日报;2001年
8 刘彩霞;保水剂在造林抗旱中的应用[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9 德州市土肥站 曲善功;秸秆还田应科学合理[N];山东科技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侯曜禹;能够降解的液态地膜[N];农民日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