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毒素在矿物和土壤胶体上的吸附和残留研究
【摘要】:
转Bt基因作物发展迅速,其释放的毒素可能在土壤中积累,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引发环境安全问题。本文研究了Bt毒素在矿物(蒙脱石、高岭石、针铁矿和二氧化硅)和土壤(红壤、砖红壤、黄棕壤和黄褐土)胶体表面的吸附特性,用动力学和热力学方法探讨了Bt毒素的吸附规律和时间、温度、pH、低分子量有机酸盐、无机配体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圆二色谱和荧光光谱等观察了供试胶体吸附对Bt毒素结构的影响,剖析了被吸附Bt毒素的解吸规律,还研究了在有或无外源微生物条件下土壤中外加Bt毒素的残留特性。本研究将土壤化学与现代生物技术相融合,为转Bt基因植物代谢产物的环境效应及生态安全评价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
1)Bt毒素在供试胶体表面的等温吸附曲线为L型,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且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更好。在Bt毒素初始浓度为0-1 000 mg L~(-1)时,其在矿物胶体表面的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在供试胶体表面吸附的标准自由能(Δ_rG_m~θ)为负值,表明该吸附是自发反应。Bt毒素除在蒙脱石表面吸附的标准焓变(Δ_rH_m~θ)为正值是吸热反应外,在其它供试胶体表面吸附的标准焓变均为负值,是放热反应;且所有吸附的标准焓变值均小于40 kJ mol~(-1),说明该吸附主要是物理吸附。
2)Bt毒素在供试胶体表面能快速吸附,0.25 h的吸附量约占平衡吸附量的64%-80%,1-2 h基本达平衡。该吸附可用粒子内扩散模型拟合,常数C值不为0,表明粒子内扩散速度不是Bt毒素在供试胶体表面吸附快慢的唯一控制因素。此外,其吸附动力学也符合一级方程、二级方程和Elovich方程,以二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程度最好,说明该吸附主要受表面吸附控制。
3)针铁矿、蒙脱石、高岭石、黄棕壤和黄褐土等胶体在pH 6时对Bt毒素的吸附量最大,二氧化硅、红壤和砖红壤等胶体在pH 7时吸附量最大,其吸附量一般随pH的升高而降低,这主要与Bt毒素的等电点及供试胶体的电荷零点有关。
4)低分子量有机酸盐和无机配体对Bt毒素在供试胶体表面的吸附受的影响。对Bt毒素的吸附低浓度(10 mmol L~(-1))有机酸盐(乙酸盐、草酸盐、柠檬酸盐)起抑制作用,高浓度有机酸盐起促进作用;不同有机酸盐抑制作用的强弱为草酸盐柠檬酸盐≤乙酸盐。无机配体对Bt毒素吸附的影响与有机酸盐相反,低浓度无机盐促进其吸附,高浓度的起抑制作用,不同离子的影响为H_2PO_4~-NO_3~-,NH_4~+K~+。
5)吸附态Bt毒素很难被解吸。用0.1 mmol L~(-1) NaCl作解吸剂时,供试胶体表面吸附态Bt毒素的解吸率5.3%,磷酸缓冲液作解吸剂时其解吸率13.1%,表明它只有少部分以静电和配位的方式吸附在供试胶体表面。在有低分子量有机酸盐等配体存在条件下,NaCl和磷酸缓冲液对吸附态Bt毒素的解吸率均有显著增加(除乙酸盐体系中蒙脱石和砖红壤吸附态Bt毒素外),表明有机酸盐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静电和配位吸附,影响大小为草酸盐柠檬酸盐乙酸盐。
6)荧光光谱显示Bt毒素在282 nm激发光的作用下有酪氨酸(314.5 nm)和色氨酸(338 nm)荧光峰,其与高岭石、蒙脱石及土壤等胶体作用后色氨酸荧光峰红移了5-9.5 nm,酪氨酸荧光峰没有变化;与针铁矿和二氧化硅胶体作用后色氨酸和酪氨酸的荧光峰蓝移了0.5-1 nm,变化不明显。荧光峰的红移表明Bt毒素的吸附导致其内源荧光基团所处的分子环境极性增强。圆二色光谱表明吸附导致Bt毒素的二级结构改变,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增加,而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含量降低。红外光谱显示,吸附后Bt毒素的酰胺Ⅰ带(1653 cm~(-1))和酰胺Ⅱ带(1543 cm~(-1))等特征光谱峰未发生明显位移,只是1055,1240和2362 cm~(-1)处的峰消失,表明C-N残基在供试胶体吸附Bt毒素中起重要作用,且吸附后毒素的二级结构变化不明显。
7)25℃条件下,初始浓度为0.3μg g~(-1)的游离态Bt毒素随时间增加残留量逐渐减少,10天时残留量小于原始加入量的55%,培养40天后约降解了80%,表明游离态Bt毒素降解速率较快。有外源微生物存在,其降解速率更快,表明微生物能利用游离态Bt毒素;双指数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微生物存在下其降解速率更快,且从种植非转Bt植物上壤中提取的微生物对游离态Bt毒素的利用更快。Bt毒素在供试灭菌土壤(砖红壤、黄褐土和黄棕壤)中的残留量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先增加(1-2天)后逐步减少,降解50%的时间(DT_(50))为10天左右,外源微生物对土壤中Bt毒素的降解速率影响不明显。初始阶段Bt毒素在3种土壤中降解速度的差异不明显,而后期在黄棕壤和黄褐土中的降解速率比在砖红壤中的慢。
|
|
|
|
1 |
崔学芬,董双林,夏敬源;棉铃虫对Bt毒素(CryIAc)埫舾行圆舛[J];中国棉花;2000年03期 |
2 |
王建武,骆世明,冯远娇,Cindy Nakatsu;转Bt基因作物Bt毒素在土壤中的环境去向及其生态效应[J];生态学报;2003年04期 |
3 |
吴红波,张永春;昆虫对Bt毒素抗性监测和治理策略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
4 |
朱遐;太空试验将产生更强的Bt毒素[J];生物技术通报;1994年05期 |
5 |
穆兰芳,董双林;Bt毒素对棉铃虫雄蛾感受雌蛾性信息素EAG反应的影响[J];昆虫学报;2005年03期 |
6 |
王颖;遗传工程水藻产生的Bt毒素在实验室中杀死三种蚊子幼虫[J];生物技术通报;1995年01期 |
7 |
谭声江,陈晓峰,李典谟;昆虫对Bt毒素的抗性机理研究进展[J];昆虫知识;2001年01期 |
8 |
王崇利;武淑文;杨亦桦;吴益东;;东南沿海地区小菜蛾对Bt δ-内毒素和Bt制剂的抗性检测[J];昆虫学报;2006年01期 |
9 |
刘文科;杜连凤;;转Bt基因作物对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7年06期 |
10 |
李国平;吴孔明;封洪强;邱峰;郭予元;;棉铃虫对Bt毒素抗性遗传方式的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
11 |
陈谦长;美国转基因抗虫作物概况——Bollgard转基因抗虫棉花介绍[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7年11期 |
12 |
梁革梅,徐广,王桂荣,吴孔明,郭予元;棉铃虫中肠Bt毒素受体蛋白(APN)的分离与纯化[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5年01期 |
13 |
曹伟;刘标;郑央萍;李孝刚;叶爱华;;靶标昆虫对转Bt基因作物产生抗性的机理及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
14 |
张志罡;孙继英;付秀芹;胡波;颜亨梅;;转Bt基因水稻的生态安全性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07年02期 |
15 |
张中社,赵俊侠;苏云金杆菌的研究进展[J];陕西林业科技;2001年04期 |
16 |
孙彩霞,陈利军,武志杰;Bt毒素在转基因棉花与土壤系统中的分布[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9期 |
17 |
姚艳玲;崔海瑞;卢美贞;忻雅;;转基因植物释放Bt毒素的土壤环境行为与生物学效应[J];土壤学报;2005年06期 |
18 |
常晓丽;吴青君;王少丽;徐宝云;张友军;;昆虫氨肽酶N的研究进展[J];农药学学报;2011年03期 |
19 |
杨燕涛;美国科学家关注Bt玉米扩种将导致棉铃虫对Bt棉抗性的上升[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年03期 |
20 |
宝年丰;美国转基因抗虫作物的开发[J];广东科技;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