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步加深,我国半失能、失能老人的医疗和养老问题将日益突出。纵观世界各国,发达国家的养老体系在改革中基本都经历过资源整合和养老机构的转型,由此可以看出,机构养老模式的创新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必由之路。让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提出“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模式配合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是今后医疗、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本文的研究方法有定性与定量两种,主要采用:(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政府相关医疗机构官方网站及武汉市2010-2014年统计年鉴获得数据及文献,对文献中需要深入了解的部分运用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网络资源进行拓展理解和详细分析。(2)现场调查研究为具体、深入地了解现有武汉市城区“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模式的情况,实地考察武汉市三种典型的医养机构,深入了解其在武汉市现有环境中的运行方式和实施效果。(3)对比分析法对三个不同的医养机构从性质、规模、人员、医养方式、收费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分析,从而概括出武汉市城区“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模式的深层内涵、现状以及不足。(4) ILO(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筹资模型分析基于武汉市2013年统计年鉴,建立人口统计模型、经济模型、收入预估模型(缴费人数与缴费基数)、结果模型等,最终拟定在武汉市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并初步确定筹资模型,估算出武汉市城区一年期长期护理保险的成本与筹资比例等数值。经过调查与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果:三个不同类型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服务项目的提供、医疗与养老资源整合、人力资源与硬件设施构成还有资金来源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总体来说公立机构的情况要优于私立机构,但公平性和公益性尚有待商榷。这些机构主要面临着内外双重困境,内生困境主要有医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以及医护人员的数量与素质双缺,外生困境则面临着资金缺乏和主体缺位,以及标准制度与法律保障的缺失。同时,通过收集国家级、省市级关于推动“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模式的政策可以看出其解决社会医疗、养老问题的决心和进行政策创新的必然性。欲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将采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加上定制“医养结合”个性服务包的方法。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应秉承普适性、共济性、系统性的原则,兼顾效率与公平,将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确立为筹资主体并明确各方责任,通过ILO筹资模型估算出武汉市城区一年期长期护理保险的成本与筹资比例等数值。通过定制“医养结合”个性服务包来满足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健康情况老年人的医疗与养老综合需求。最后本文作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一是要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提出要以各种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机制培养“医养结合”型专业人才,以激励和绩效留住优质人才;二是对“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模式这种新生事物,要予以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三是要明确将政府作为主导、机构作为载体、市场作为源泉的战略格局,最后还提出应逐步将长期护理保险与医疗、养老保险无缝对接,形成“三险联动”,才能将“医养结合”这一针对老年人的夕阳红产业做成最有活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