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湿热伏邪”理论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舌苔微生物菌群的相关性

杨琼  
【摘要】:目的总结历代医家伏邪学说的学术思想,探讨伏邪学说的思想内涵;研究湿热伏邪学说理论内涵,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例,探讨湿热伏邪学说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湿热伏邪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和血清生化代谢物特征;研究舌苔微生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证”间的相关性。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阅读古籍,整理文献,以时间为脉络,梳理历代医家“伏邪”学术观点,归纳“伏邪”的论点,总结“伏邪”的学术思想,探讨伏邪学说的内涵和意义。通过理论学习和文献分析,总结老师湿热伏邪学说的学术思想基本内容。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例,从理论角度探讨湿热伏邪的病因病机;从临床实践角度探讨湿热伏邪的诊疗思路。2试验研究: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第二部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的舌苔微生物菌群研究。2.1临床研究方法:按照疾病和证候诊断标准,纳入受试者共75例,其中试验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35例,对照组(非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40例。采集受试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信息,中医证候要素量表、主要中医证候要素评分量表和脾胃湿热证舌诊信息量表;记录受试者血生化检测结果;留存并检测受试者血清样本中的胃动素、胃泌素、5-羟色胺、P物质、表皮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水平,构建受试者临床资料数据库,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2舌苔微生物菌群研究方法:按照诊断标准,纳入受试者共38例,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本研究采取两组不同的分组方法。按照受试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组: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组(GR)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组(FGR)。按照受试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和受试者中医证候分型分组: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组(SPWSR);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组(SPWXR);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组(FPWSR);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组(FPWXR)。通过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先对舌苔样本OTU聚类和物种注释,再分析舌苔菌群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物种?多样性分析、?多样性分析、物种组成成分;按照不同分组方案,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舌苔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影响,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之间舌苔微生物菌落间异同,最后对舌苔样本进行功能预测分析。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温病学起源于伏邪理论,伏邪学说的“伏寒化温”理论是温病学的最早的病因学理论,伏邪学说的“伏邪与新感”理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充实了温病学理论。伏邪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是在历代诸多医家不懈努力下逐渐形成的。伏邪学说也存在诸多争议如伏邪的病因之争、伏邪与新感之争、伏邪的部位之争等,这些不同的观点促进了伏邪学说的发展和成熟。湿热伏邪是一类具有湿邪和热邪双重属性的邪气,且有潜伏特性,感邪之后移时而发。湿热伏邪致病特点是起病隐匿、病程较长、病势缠绵、反复发作。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隐匿、伏藏、热郁、湿阻、耗气、伤阴、成瘀、酿毒、反复、缠绵的特点,符合中医湿热伏邪发病特点,幽门螺杆菌可以认为是一种湿热伏邪,可用湿热伏邪的扶正、祛邪、透邪的方法治疗。2.临床研究结果2.1中医证候要素研究结果:脾胃湿热证的中医症状临床特点以中焦脾胃为中心,病证可累及五脏六腑和四肢九窍,并且可出现矛盾性症状。湿热伏邪与非湿热伏邪所导致的脾胃湿热证在症状分布和常见症状一致,但症状程度更轻。“口臭”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比较特异性的症状。舌苔是诊断脾胃湿热证的重要参考标准,脾胃湿热证受者试的舌苔颜色为浅黄色或深黄色,焦黄色较少;脾胃湿热证受试者的苔质为腻苔、厚苔,或两者同见;较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受试者中厚苔更多。2.2血生化研究结果:两组脾胃湿热证受试者血生化检验指标有所差异,试验组AST、ALT、TBIL、DBIL、IBIL和HCY含量高于对照组,而试验组CHOL、TG、LDL-C、APO-B、LP(a)、UA和GLU血清水平低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部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2.3血清代谢物研究结果:两组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清中GAS、MTL、SP、EGF和EGFR含量不同,试验组血清中的GAS、MTL、SP、EGF和EGFR血清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舌苔微生态研究结果:3.1舌苔微生物菌群的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1)舌苔菌群Alpha多样性指数中的simpson指数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组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组两组舌苔样本间存在差异;舌苔样本在门、纲、目、科水平的主要菌落是相同的;两组在属水平和种水平的主要菌属组成之间存在差异。在考虑群落丰度的情况下,两组间舌苔样本在门和纲水平上相同,而在目、科、属和种水平上,两组舌苔样本菌落的平均相对丰度不同。(2)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两组志愿者舌苔微生物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是一致的,两组舌苔样本的优势菌种的丰度和构成比基本一致。两组舌苔在梭杆菌门和梭杆菌纲平均相对丰度有差异。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梭杆菌门和梭杆菌纲相对丰度下降。3.2舌苔微生物菌群的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舌苔微生物菌群的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受试者舌苔微生物菌落基本一致,且舌苔微生物菌落之间有进化关系,而通过unweighted-unifrac距离算法,对样本在OUT水平进行层级聚类,发现两样本的微生物菌落之间距离有近有远。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这三者之间PCoA不同,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物种组成成分分析和组间物种差异性分析结果:通过组内物种组成成分分析和组间物种差异比较,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舌苔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在界、门、纲水平上是相同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差异物种是目水平上的微球菌目和巴氏杆菌目;在科水平上的微球菌科和巴氏杆菌科;在属水平上的罗斯氏菌属和嗜血杆菌属;在种水平上的副流感嗜血杆菌和微黄奈瑟氏菌。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患者的舌苔菌落有所差异,主要体现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舌苔微生物菌群中的有害菌增多。3.4舌苔微生物菌群功能预测分析结果:舌苔微生物功能主要集中在DNA的转录翻译、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能量生产和转换、氨基酸转运和代谢、无机离子的运输和代谢,参与细胞膜的生产等功能。与脾胃湿热证有关的舌苔功能主要是DNA的转录翻译、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氨基酸转运和代谢、无机离子的运输和代谢,参与细胞膜的生产等功能。结论1.伏而后发的邪气均属于伏邪,伏邪虽是发病学概念,但可以用来阐释疾病的病因病机,其内容极其丰富,可用分类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2.湿热伏邪是一种特异性致病因素,可化燥伤阴,损络成瘀,酿瘀成毒。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湿热伏邪,可以应用湿热伏邪学说的治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3.湿热伏邪临床症状分布广泛,但症状程度更轻,“口臭”和“苔厚”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较为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可用来初步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4.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肝脏代谢和合成功能障碍,对糖脂代谢的影响不及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5.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舌苔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下降,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则影响舌苔微生物间相似性和物种进化关系;6.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舌苔微生物群落丰度下降,导致有益菌的减少和有害菌的增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王书杰;韦艾凌;;肝癌“湿热伏邪”——“癌毒”发病机制及疗法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02期
2 姚鹏宇;程广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伏邪理论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年02期
3 黄小英;岳仁宋;;基于“内伤伏邪”理论论治糖尿病胃轻瘫[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年02期
4 袁琳;李宁;;伏邪学说溯源及后世研究现状[J];中国民间疗法;2021年10期
5 刘德果;陈其华;;基于“伏邪”理论刍议前列腺癌侵袭转移防治思路[J];环球中医药;2021年07期
6 魏琼;许鹏光;;基于伏邪学说探讨酒渣鼻的治疗[J];四川中医;2021年06期
7 高霞;原松竹;司廷林;;司廷林从伏邪论治慢性肾脏病验案3则[J];湖南中医杂志;2021年11期
8 韩延华;冯聪;齐娜;孙美娜;;龙江韩氏妇科从伏邪论治卵巢早衰经验撷粹[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年01期
9 郝文杰;杨文明;李祥;周璇;;基于伏邪学说探讨遗传性共济失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0年07期
10 丁晓;齐向华;;论“情志伏邪”致病的疾病过程及临床诊疗[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年03期
11 刘玉宁;方敬爱;王珍;;从伏邪论治慢性肾脏病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7年02期
12 曹云松;丁昕宇;任可;王敏;;以“热毒伏邪”学说论述肾性血尿[J];环球中医药;2017年05期
13 秦松林;李绍林;张晓娜;张艳青;魏敏惠;;从伏邪学说探讨硬皮病的治疗思路[J];环球中医药;2017年07期
14 姜岑;舒发明;黄英;冯艺兰;向讷;杨利超;冯全生;;从伏邪学说探讨脂肪肝的治疗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年03期
15 马超;柴可夫;;中医从伏邪论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年10期
16 杨力;;“发物”到底指什么[J];百姓生活;2017年02期
17 考希良;;从伏邪致痹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复发及临床证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进喜;;伏邪学说与中医现代临床[A];第三次全国温病学论坛暨温病学辨治思路临床拓展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6年
2 考希良;;从伏邪致痹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复发及临床证治[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郑燕飞;李玲孺;王济;李英帅;张惠敏;张妍;杨玲玲;焦招柱;王琦;;从伏邪致病用调体药对治疗过敏性疾病[A];第四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专辑[C];2013年
4 董慧琳;聂红明;陈建杰;;从“伏邪学说”论治慢性丙型肝炎[A];2011年长江三角洲中医肝病协作组学术会议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学术年会文集[C];2011年
5 王珍;;伏邪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探讨[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5年
6 高雪;曲敬来;贾丹;唐明文;;高雪教授对高仲山名老中医“肺系伏邪论”的继承与研究[A];中医学术流派菁华——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宫晓燕;李霞;;任继学教授从伏邪论治肺系疾病[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许前磊;许向前;谢世平;郭会军;徐立然;;从伏邪论治艾滋病理论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201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9 孙升云;冯伟峰;;从“伏邪”探讨IgA肾病病机及治疗[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洪武;王玉兴;杨锦惠;田露;杜悦凤;田宇;;《内经》四时伏邪发病规律的体质因素探赜[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11 苏悦;冯全生;;从伏邪论HIV感染[A];第四次全国温病学论坛暨温病学辨治思路临床拓展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8年
12 黄永生;郭家娟;崔英子;;冠心病从“先天伏寒”病因论治的临床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精选[C];2009年
13 付肖岩;劳绍贤;黄志新;邝枣园;卞兆祥;;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与舌苔微生态关系的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五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4 王立新;;从伏邪学说论治多发性硬化[A];7th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大会暨第十届全国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15 王立新;;从伏邪学说论治多发性硬化[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4年
16 付肖岩;劳绍贤;黄志新;邝枣园;卞兆祥;;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与舌苔微生态关系[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7 刘文霞;李俊;陈梅钦;文刚;吴卓;;张学友老师对癌症的论治[A];2011年中华名中医论坛暨发挥中西医优势防治肿瘤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8 侯伯南;梁昊;刘锐;王奇;黄水清;;幽门螺杆菌与舌苔的相关性的meta分析[A];第二届国际抑郁共病暨第十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19 程亚伟;何磊;廖萍;胡衡;金亚明;王文静;李福凤;王忆勤;;基于蛋白芯片的舌苔上清液中蛋白提取方法的初步建立[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0 李德珍;;伏邪温病与乙型肝炎[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琼;基于“湿热伏邪”理论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舌苔微生物菌群的相关性[D];湖北中医药大学;2021年
2 魏盛;七情伏邪学说的提出及初步验证—母鼠孕前肝疏泄不及对雄性子代行为及神经生化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张琳婷;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编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年
4 钟月圆(Chung yueh yuan);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癥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年
5 许丹丹;Lp(a)同颅内外狭窄动脉的相关性及证候要素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年
6 史梅莹;多囊卵巢综合征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相关理化指标关系的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徐由立;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9年
8 牛焕敏;中风后认知障碍证候要素演变特点及证候分布特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马荣;基于伏邪理论的透邪法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研究和机理探讨[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
10 赵燕;基于多种无监督数据分析方法的抑郁症证候要素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侯文婕;从伏邪论带状疱疹[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石锐;缺血性心肌病证候要素提取与痰瘀伏邪相关性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陈妍;肺癌患者不同舌苔类型的舌苔微生物研究[D];皖南医学院;2016年
4 康振;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D];重庆医科大学;2020年
5 胡捷;健康人和胃癌患者的舌苔厚度和菌群差异研究[D];皖南医学院;2016年
6 任健;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舌象、舌苔细胞学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7 朱绘;痰湿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舌苔及肠道菌群特征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21年
8 廖生;基于“心开窍于舌”探讨冠心病(痰浊证)与舌苔菌群的相关性[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刘嫦亮;伏邪、伏毒理论古文献整理及其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陈有为;84例胃双幽门荟萃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11 陈阳;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恢复期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年
12 徐鲁英;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急性期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年
13 黄东纯;急性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要素回顾性分析及诊断量表的编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年
14 窦智丽;肝炎肝硬化患者症状、证候要素与瞬时弹性成像检测值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15 吴婧;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证候要素演变及其影响因素[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16 黄真奥;冠心病支架术围手术期证候要素调查及衷敬柏教授治疗支架术后用药经验[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8年
17 董蓉蓉;高血压病证治规律及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8年
18 李延龙;基于隐结构法的肝炎肝硬化的证候要素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19 甄飞;颈动脉狭窄患者证候要素,体质特点及其与一级侧支循环代偿的临床观察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20 张健;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演变规律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关系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观舌苔 知健康[N];上海中医药报;2008年
2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何世桢;我的舌苔为何总发黑?[N];健康时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杨波;舌苔不要轻易刮[N];健康时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李振辉 通讯员 宁习源;舌苔刮不尽 中医来调理[N];广东科技报;2008年
5 ;教您如何看舌苔调饮食[N];蚌埠日报;2009年
6 健康时报记者 郑帆影;自治“秋泻”先看舌苔[N];健康时报;2007年
7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詹建;薏米治好厚腻舌苔[N];健康时报;2007年
8 记者 于丽珊;证候要素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第二次协调会召开[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9 ;看中医前七不宜[N];医药导报;2008年
10 记者 王晶珠;幽门螺杆菌越来越耐药[N];健康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