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病-症表征的MAFLD疾病分型及肥胖MAFLD口-肠菌群特征研究

卢晨霞  
【摘要】:目的:通过理论探讨梳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证候分型、MAFLD疾病分型研究进展。以中医临床电子病历为数据来源,进行MAFLD疾病亚型划分,以提供对MAFLD异质性的新见解。结合肥胖MAFLD不同亚型与口-肠菌群测序分析,识别其复杂“病症群”菌群代谢紊乱的生物学差异。方法:1、以古今文献医籍对MAFLD的古今释义、病因病机、病位、辨证治疗等进行梳理,并探析目前国内外MAFLD分型研究现状。2、纳入2016-2020年间湖北省中医院符合MAFLD诊断的中医电子病历进行实体标注,并对各临床表型进行规范化处理。进行疾病-基因集和药物-靶点匹配。以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症状、西医处方用药等表型为节点,以各表型之间的共现次数为边,构建MAFLD异构病历网络(HEMnet),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进行聚类划分。使用相对危险度评估患者各表型的特异性;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亚型间实验室指标差异;借助Liquorice平台对亚型所涉及的中药处方进行组方分析。利用分子通路和Gene Ontology功能标注数据,进行各病症群相应分子网络模块的功能分析。3、借助上述分型方法对BMI28 kg/m~2的肥胖MAFLD患者进行疾病分型。按照标准操作流程收集患者舌苔、粪便生物样本后提取DNA;进行16S r DNA全长组装测序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第一章MAFLD病机多涉及“湿”、“痰”、“瘀”等有形邪气,可将其归属于“胁痛”、“积聚”、“痞症”、“肝癖”、“肥气”等范畴。其临证分型多从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痰瘀互结证、湿热中阻证和肝肾阴虚证着手施治。目前MAFLD分型研究主要从体质、体重指数(BMI)、菌群代谢、合并疾病、影像学指标、病理学类型与组学信息等划分因素确定其疾病亚型。第二章研究纳入12 62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5.02±14.21)岁。排名前3的中医合并诊断分别为消渴病、眩晕病、胸痹病。排名前3的中医证型分别为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西医合并病涉及1 117种,排名前3为分别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共有7 954例MAFLD患者使用内服中药复方,涉及中药455种,排名前5位的中药分别为茯苓、甘草、白术、黄芪、陈皮。共8 469例患者使用中成药,共312种,使用频次依次为祛瘀剂、扶正剂、清热剂等。共有12 000例MAFLD患者使用经体内代谢的西药,涉及药物506种,频次前3依次为激素及影响内分泌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疾病分型分析结果表明,当聚类数为5时分型效果最佳,亚型间区分度明显。以合并消化系统病症为突出特征的C0亚型共8 351例,亚型内人群占比最大。中医处方用药多为以补中益气汤、二陈汤等为核心主方。涉及的生物功能富集主要与炎症相关,并且富集肿瘤相关疾病信号通路。以合并精神障碍、妇科病症为突出特征的C1亚型共1 694例,主要表现为情志异常、阴道出血、月经不规则及经筋病症。核心处方以六君子汤、八珍汤匹配度最高。涉及的生物功能富集主要与NMDA受体功能减退、GABA能系统异常以及体内激素调剂障碍有关,参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γ-氨基丁酸能神经传递、雌激素信号通路。以合并慢性肝病及失代偿期并发症为突出特征的C2亚型共384例,亚型患者年龄高,住院时间最长。在生化检验上,表现出“三系”减少、肝功能异常与蛋白水平下降特征,以及低血脂水平状态。核心处方以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为主。涉及的生物功能富集主要与胆汁酸转运、一氧化氮生物代谢、T细胞分化调节和微生物共生菌生长有关。以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为突出特征的C3亚型共1 862例,呈现明显的“三多一少”和肢端麻木、视物模糊等表现。亚型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亚型。核心处方以当归六黄汤、增液汤、琼玉膏等滋阴清润类为主。涉及的生物功能富集主要与糖代谢调节、脂质代谢调节以及含蛋白复合物重塑、T细胞介导的免疫调节等有关。以合并风湿免疫系统病症为突出特征的C4亚型共335例,该亚型患者数量最少,呈现较高水平的PLT计数、WBC计数和CRP水平。核心处方主要以独活寄生汤、当归芍药散匹配度较高。涉及的生物功能富集主要与骨化正反向调节、骨重塑与吸收等骨发育相关,以及JAK/STAT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相关调控等。第三章肥胖MAFLD患者年龄以青年为主,主要合并由糖脂代谢紊乱引起的相关病症。肥胖MAFLD的3类主要亚型分别为炎症状态、糖代谢异常和血压异常:肥胖MAFLD OM-C0亚型主要合并肝功能异常、痛风病及腰椎病,其临床表现主要集中于便溏、肝区不适、腹胀、纳差、胁痛、腹痛等;且伴有ALT异常和CAP值最高。OM-C0亚型口腔微生物多样性相对较高。其肠道Subdoligranulum菌属丰度、Eubacterium菌属显著较低;肠道Eubacterium菌属丰度与口腔普雷沃氏菌属(Alloprevotella)菌属呈显著正相关。口腔Alloprevotella丰度与空腹血糖升高正相关。以糖代谢异常为主要特征的OM-C1亚型。OM-C1亚型合并了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和月经不规则;以乏力、体重增加、头身困重、月经不规则、懒动等脾虚痰湿症状为主。在实验室指标上,表现为较高水平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尿酸以及BMI指数、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OM-C1亚型口腔菌群在门水平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s)比值升高(肠道F/B比值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且拟普雷沃氏菌属(Alloprevotella)、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是该亚型的口腔主要优势微生物。OM-C1亚型患者肠道Eubacterium菌属丰度与口腔Alloprevotella菌属呈显著负相关,肠道Eubacterium菌属丰度与BMI值呈负相关。同时,OM-C0亚型口腔Haemophilus菌属丰度与CAP值呈负相关;OM-C1亚型患者口腔Haemophilus菌属丰度与BMI、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呈负相关,与ALB水平呈正相关。利用PICRUSt2预测肥胖MAFLD患者OM-C1亚型与OM-C2亚型口-肠微生物组之间的KEGG通路。在口腔菌群,OM-C1亚型肥胖MAFLD患者在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从头生物合成I(pyrimidine deoxyribonucleotides d novo biosynthesis I)、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从头生物合成I(pyrimidine deoxyribonucleotides de novo biosynthesis Il)、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磷酸化(pyrimidine deoxyribonucledtide phosphorylation)、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从头生物合成超途径(superpathway of pyrimidine deoxyribonucleotides de novo iosynthesis(E.coli))、鸟苷核苷酸生物合成超途径I(superpathway of guanosine nucleotides de novo biosynthesis I)、鸟苷核苷酸生物合成超途径Il(superpathway of gudnosine nucleotides de novo biosynthesis Il)增强。OM-C0亚型在淀粉降解V(starch degradation V)、葡萄糖和葡萄糖1-磷酸的降解(glucose and glucose1-phosphate degradation)代谢通路表达减弱。以血压异常为主要特征的OM-C2亚型,合并病特征为高血压病、颈椎病和胃炎,以头晕、头痛、头重、睡眠差、恶心等肝阳上亢症状为主。OM-C2亚型入院年龄相对较高,呈现高血脂状态。由于本研究肥胖MAFLD OM-C2亚型口腔(N=3)、肠道样本收集数量较少(N=1),故未对其进行分析。结论:1、MAFLD患者症状多样,合并病复杂,基于临床-分子网络特征表示的疾病分型方法可将MAFLD亚型分为脾胃系疾病(合并消化系统疾病)、情志疾病(精神障碍、妇科病症)、肝胆系变证(慢性肝病及失代偿期病症)、消渴病及其变证(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关节经筋病(免疫关节系统疾病)5类,并且在“病-症-标-治-靶”上具有一致性。2、肥胖MAFLD亚型可分为炎性状态、糖代谢异常和血压异常3类亚型,炎性状态、糖代谢异常2个亚型患者口-肠菌群特征区分明显。3、糖代谢异常的肥胖MAFLD亚型肠道Eubacterium菌属丰度与口腔Alloprevotella菌属呈显著负相关,炎性状态的肥胖MAFLD亚型则相反。4、相较于炎性状态的肥胖MAFLD亚型,糖代谢异常的肥胖MAFLD亚型的菌群功能主要表现在磷酸戊糖途径(PPP)及其相关代谢通路表达异常。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6条
1 蒋婵;陈丹丹;刘雪芳;曾炼坤;;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异甘草酸镁对MAFLD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年13期
2 史会连;刘丽娜;陈沁磊;陈园园;乔飞;陆玮婷;;MAFLD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医学;2022年06期
3 向阳林;代鑫;龚建平;;Kupffer细胞在M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20期
4 张伟;施军平;;创建MAFLD防治新模式,合力推进分层全程管理[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0年05期
5 黄雨婷;向姣姣;杨通艳;李国娟;;不同降糖药物对MAFLD合并T2DM患者肝脏脂肪变性影响[J];医学信息;2022年05期
6 冯娟;哈丽达·夏尔甫哈孜;范晓棠;任智慧;才仁;李亮;何方平;;合并MAFLD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变化特点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1年04期
7 张发明;;影响《洗涤菌群移植南京共识》实践的关键问题[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01期
8 姜旭;韦新东;;关于多菌群处理城市污水的初步试验[J];中外企业家;2014年30期
9 ;人体菌群也分“男女”[J];家庭科技;2020年03期
10 伊丽娜;杨勤;;影响菌群移植效果的因素研究[J];医学信息;2022年03期
11 刘颖;许文侠;黄彩群;王华斌;;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内菌群的影响[J];浙江医学;2020年14期
12 蒋彬;程译文;凌宗欣;;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正常胃部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年10期
13 陆文全;刘欢欢;姜书琴;王静云;张秋阁;杨希;姚婷婷;贾巧玉;宁寒冰;;不同菌群移植方案治疗腹泻模型的疗效对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42期
14 饶维桥;陈洪高;余苗;王超群;;苎麻生物脱胶复合菌群的构建[J];中国麻业科学;2012年03期
15 吕炳南;王丹;赫俊国;许春生;;耐冷菌群的固定过程及其可逆附着动力学讨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16 潘令嘉,苏全冠,张秀荣;小肠内容物菌群及膜菌群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易境;郑嵘;邓昌彦;吴健;;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及其在菌群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A];第五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方祥;;茶多酚饮食对人源菌群小鼠结肠菌群多样性和脂肪代谢的影响[A];营养与糖尿病并发症——达能营养中心第十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杜开先;罗国琦;罗予;;肠道粘膜菌群与免疫刺激作用[A];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第二届特种医学暨河南省、山东省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唐晓旭;;浅谈菌群失调症及相关检验方法[A];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换届会议暨便秘专题研讨会论文专刊[C];2007年
5 丁勤;刘剀剡;孙蓉丽;张娟;尹立红;浦跃朴;;太湖土著藻毒素降解菌群对低浓度微囊藻毒素LR的降解作用与机制[A];2018环境与健康学术会议--精准环境健康:跨学科合作的挑战论文汇编[C];2018年
6 任燚;;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促进小鼠切牙牙髓干细胞成牙本质向分化的机制研究[A];2019第九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9年
7 尹红梅;郭照辉;丁祥力;吴迎奔;;高效畜禽废水降解菌的选育及菌群的构建[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8 韩春茂;张嵘;;人肠道乳酸菌群的变化及分子多样性的研究[A];2006年浙江省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胡慧敏;张嵘;韩春茂;周宏伟;;人肠道乳酸菌群的变化及分子多样性的研究[A];200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曲剑华;姚卫海;王萍;陈彤云;刘晋生;;痤疮中医证型与面部菌群关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1 陈如寿;钟佳芳;吴吉芳;颜礼完;;超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感染菌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A];第七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6年
12 钟燕;黄承钰;何涛;Harmsen HMJ;Vonk RJ;;益生菌和酸奶对乳糖不耐受者结肠菌群作用研究[A];达能营养中心青年科学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集2006年第5期[C];2006年
13 胡正强;周伟;旷凌寒;母丽媛;苏敏;江咏梅;;细菌密集度和菌群多样性与线索细胞比例的相关性[A];第三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2年
14 朱怀球;;致病菌及菌群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研究[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3:传染病的遗传易感性[C];2010年
15 董青生;李燕;蔡压西;胡正强;唐永军;;一种新的实验室快速检测方法在BV诊断中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6 常利;张艾力;吴秋梅;;烧伤病房环境物品菌群调查分析[A];全国第三届烧伤外科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摘要[C];1991年
17 张碧碧;王梦瑶;练丽玲;孟立娜;吕宾;;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黏膜菌群的变化及云母的调节作用[A];第三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9年
18 张晓婧;曾本华;刘智伟;廖振林;方祥;魏泓;;人源菌群C57BL/6J小鼠肠道菌群和脂肪代谢对茶多酚干预的剂量响应[A];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卢晨霞;基于病-症表征的MAFLD疾病分型及肥胖MAFLD口-肠菌群特征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22年
2 胡恒宇;产甲烷菌群筛选及其降解石油烃产甲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3 车传燕;人源菌群仔猪模型的建立及其胃肠道黏膜免疫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4 黄振兴;厌氧菌群发酵制氢的定向强化及其机制解析[D];江南大学;2013年
5 王亮;机油降解菌群的驯化及其活性与结构分析[D];同济大学;2007年
6 吴俊康;Nitrosomonas europaea对金属纳米颗粒的胁迫响应及菌群自我修复性能与机制[D];东南大学;2019年
7 王峰;城市污水处理过程硝化菌群功能与群落特征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张少君;可漂浮载体固定化菌群降解海上溢油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9年
9 胡淼;高效三氯乙烯厌氧微生物降解菌群构建与分子生物学诊断[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10 李宁宁;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粪便菌群分析及菌群与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20年
11 李福冬;早期胃肿瘤性病变及非肿瘤性病变背后的黏膜菌群微环境[D];吉林大学;2021年
12 张瑶;海洋典型功能细菌群的生态过程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13 刘颖;肺部菌群参与的细颗粒物(PM2.5)肺损伤及促癌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年
14 伊丽娜;新疆油田典型区块内源微生物菌群分析及功能菌群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15 陈伟光;结直肠癌相关微生态菌群及其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6 席晓霞;初生婴儿肠道菌群与母体各部位菌群相关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
17 李铭;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体干细胞归巢示踪及结肠粘膜菌群与生理状态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18 秦先超;AnaEG反应器在工业应用中的菌群响应特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
19 高璐佼;菌群微生态结构与中医气血津液理论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20 朱亮;生物降解微生态系统优化技术的基础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夏巧云;MAFLD不同病变阶段动物模型中肠道菌群的多态性[D];郑州大学;2021年
2 姜旭;多菌群污水处理法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5年
3 宋文哲;复合菌群降解木质素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曾常华;复合菌群及其固定化技术处理抗生素生产废水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5 张奕;人体不同节段小肠腔菌群与膜菌群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6 田启龙;应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初步分析院内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患者肺内菌群[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7 马娟;修复壬基酚污染水体的高效菌群构建及降解特性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8 罗迪;大连地区不同分泌型母乳菌群的差异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20年
9 黄明;虎金方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对MAFLD小鼠AMPK/mTOR通路基因影响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21年
10 蒋连;EDTA降解菌群的富集策略及其处理效能研究[D];绵阳师范学院;2019年
11 排孜丽亚·帕尔哈提;吡虫啉菌群结构解析及菌株资源挖掘[D];新疆师范大学;2020年
12 李玉琦;高效降解水稻秸秆复合菌群的构建及其降解效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13 吴瑞;新型炎症指标在MAFLD相关HCC患者手术预后的预测价值[D];南昌大学;2021年
14 马立翠;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MAFLD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D];延安大学;2021年
15 施云山;粪菌贮存条件探索和粪菌干粉胶囊研制及菌群[D];南京大学;2017年
16 彭田露;水稻秸秆高效降解菌群的筛选及效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9年
17 岳意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黏膜相关菌群及粪便菌群的变化特征[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18 李小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腔内菌群和肠道粘膜相关菌群的变化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19 汤军芝;降解菲且氧化砷的双功能菌群的分离、性能及分子鉴定[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20 鲍济波;种植体周围炎龈下菌群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5条
1 本报记者 廖洋 通讯员 刘佳;大数据让菌群快速“看”病[N];中国科学报;2020年
2 廖洋 刘佳;菌群检测有望快速诊断疾病[N];中国科学报;2020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田瑞颖;药效如何?菌群更有“发言权”[N];中国科学报;2020年
4 记者 赵汉斌;人体菌群多样性与疾病关系的“1/3猜想”提出[N];科技日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刘成;用生物菌群消灭“城市毒瘤”不再是梦[N];经济日报;2016年
6 本报记者 张晶晶;小小菌群,缘何“霸刊”[N];中国科学报;2016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田瑞颖;小菌群也有抗癌“大梦想”[N];中国科学报;2020年
8 记者 陈怡;植入致瘦菌群能减肥吗[N];上海科技报;2010年
9 胡德荣;改变人体内菌群治病成为可能[N];健康报;2007年
10 本报见习记者 程唯珈;粪菌移植竟能治顽疾[N];中国科学报;2018年
11 记者 王健高 通讯员 王敏;我科学家从海洋中发现能降解塑料的菌群和酶[N];科技日报;2021年
12 记者 何德功;印度洋底发现活在300℃水中细菌群[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13 王力平 记者 罗兵;纸巾纸内装数量不足菌群超标[N];中国质量报;2009年
14 本报记者 张思玮 黄辛;菌群移植术:为肠病治疗开辟“绿色”新路[N];中国科学报;2021年
15 本报记者 王阳;高脂饮食养出令人“发福”的肠道坏菌群[N];上海科技报;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