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针刺预处理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摘要】:
目的 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采用固护正气、祛除病邪的方法,探讨穴位针刺预处理扶正对机体抗邪能力的影响。证实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雄性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肾俞、百会穴电针10min,留针20min,连续循环4次(共计2hr)为针刺预处理方式,颈动脉引流法全脑缺血再灌注造模,采用脑组织HE染色观察证实其作用及特点、基因芯片技术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探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共分5个实验。结果①颈动脉引流法全脑缺血7min再灌注1d大量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再灌注3d达高峰,再灌注7d趋于稳定;穴位针刺预处理后间隔0.5hr再行脑缺血造模,各时间段大脑顶皮质Ⅰ区Ⅴ层幸存神经元密度显著高于造模对照组、穴位针刺预处理后间隔1.5hr组和穴位针刺预处理后间隔3hr组(P<0.05),穴位针刺预处理后间隔3hr组与造模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②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后0.5hr,脑组织20个基因表达出现显著差异,这20个差异基因反映出针后0.5hr神经元的生理、生化状态;③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对正常大鼠皮质神经元NMDA受体表达无影响(P>0.05),但可使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NMDA受体的表达维持于相对高的水平(P<0.05);④大鼠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时室旁核ACTH的表达、抑制杏仁核CRF合成;对正常大鼠亦有一定的作用(P<0.05)。结论①颈动脉引流法全脑缺血再灌注造模可导致明显的全脑弥散性神经元缺血性病理变化;②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具有明显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该作用以穴位针刺预处理后0.5hr左右效果最佳;③肾俞、百会穴电针10min,留针20min,连续重复4次(共计2hr)后间隔0.5hr再行全脑缺血再灌注造模的研究模型基本可以确立;④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所导致的神经元功能变化是其发挥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重要基础;⑤调节神经元NMDA受体功能、促进中枢ACTH表达是其发挥作用的可能途径之一;⑥调节下丘脑功能、调控机体应激反应,维持内环境稳定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⑦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可能是针刺信息多层次、多途径作用于神经元的结果;⑧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按一定方式对机体具有固护正气、祛除病邪作用的穴位施以针刺处理,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减轻随后疾病对机体的损害。
|
|
|
|
1 |
张丕英;郝秀霞;马焕云;;纤维胃镜插入术前穴位针刺与用药效果比较[J];潍坊医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
2 |
杨国风;穴位针刺解除产妇下肢痉挛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1998年02期 |
3 |
孙俊连,余有余,吴涛,许远海;穴位针刺加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三叉神经痛[J];前卫医药杂志;1999年01期 |
4 |
阴建军;;针刺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十二指肠壅积症6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10期 |
5 |
牙祖蒙,王建华,李忠禹,谭颖徽;面神经损伤后穴位电针刺激对面神经核中几种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年05期 |
6 |
何本鸿;;金匮肾气丸配合穴位针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观察[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7年10期 |
7 |
陈梅;杨宏伟;赵青蕊;戴然;;蝎尾粉配合穴位针刺治疗咽喉肿痛48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年01期 |
8 |
刘洁石;宫照敏;叶昕;;刺络拔罐加穴位针刺治疗带状疱疹30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07期 |
9 |
张笑平;韩宪英;;针刺对消化系统机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1981年03期 |
10 |
谢至中;穴位针刺出血治疗中晚期癌症患者慢性咽炎[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10期 |
11 |
牙祖蒙;王建华;李忠禹;谭颖徽;;面神经损伤后穴位针刺对表情肌组织中几种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S1期 |
12 |
蔡翔;陈金兰;;针刺配合药物治疗皮肤瘙痒症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0年02期 |
13 |
李艳,樊永平,胡以明;针药并用治疗颅脑手术后顽固性呃逆4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2年09期 |
14 |
陈伟珍;穴位针刺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年10期 |
15 |
么国旺,杨丽芸;阴阳平衡取穴法针刺治疗卒中偏瘫74例疗效观察[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
16 |
马瑞芬;陆海娟;施孝文;;中药合穴位针刺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01期 |
17 |
宋熙;杨纪曾;李述宗;;针刺内关时针下感传的初步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59年04期 |
18 |
阮班朝;穴位针刺加止惊药物快速控制发热惊厥23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7年02期 |
19 |
苏同生,骆晓敏,赵宁侠;针刺治疗职业性慢性咽炎160例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4年10期 |
20 |
温景柱;;穴位针刺肠线导人法治疗坐骨神经痛[J];人民军医;198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