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黄片对A型肝性脑病大鼠神经递质GABA、Glu表达调控的研究
【摘要】:目的 大量研究表明在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glutamate,Glu)比例失衡起着重要作用。导师张赤志教授根据“上病下治”、“肝病宜疏通大肠”的中医理论,利用中药酒制大黄和微生态制剂乳酸菌素制成乳黄片治疗HE,临床和动物实验显示其有很好的降氨作用,能明显改善HE症状及相关指标,提高存活率。因此,从神经递质角度探讨该方治疗HE的作用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实验通过建立A型HE大鼠模型,观察氨、神经递质GABA、Glu及GABA_A受体、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peripheral-type benzodiazepine receptor,PTBR)、Glu转运体(GLAST)的变化,阐明氨、神经递质及其相关受体在HE中的作用,探讨乳黄片治疗HE的靶点和可能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HE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1.SPF级雄性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6只: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乳果糖组(C组)、乳黄片小中大剂量组(D、E、F组)。大鼠禁食过夜(14h以上),除A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目前应用较成熟的硫代乙酰胺(TAA)诱导法(250mg·kg~(-1)体重,0h、24hTAA灌胃造模)复制A型HE动物模型。在TAA首次造模前2h,A、B组灌胃生理盐水10ml·kg~(-1)体重,C、D、E、F组给等量/体重比相应药物。以后每8h重复给药一次。自首次TAA造模至实验结束,每隔8h皮下注射3ml 10%葡萄糖、2ml含等量生理盐水与20μmol·L~(-1)KCl溶液的混合液以防止低血糖。于实验30h后行脑电图(EEG)检测,之后处置动物取材。2.眼眶取血,检测ALT、AST、TBil及TNF-α、内毒素水平、血氨、血GABA。3.取肝脏组织,制作切片,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4.小脑延髓池抽取脑脊液,干化学法检测脑氨。5.取大脑皮层组织,高效液相法检测GABA、Gl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GABA_A受体表达,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PTBRmRNA和Glu转运体GLAST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 1.乳黄片可以显著改善HE大鼠行为异常,提高存活率。2.B组ALT、AST、TBil、脑脊液氨、血氨、TNF-α、内毒素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P0.01),且检测到A组检测不出的GABA。C、D、E、F组上述指标亦高于A组。治疗后C、D、E、F组上述指标较B组均有所下降,且D、E、F组均优于C组,其中,以E组
湖北中医学院
博士学位论文
下降值最多。3。电镜观察,B组大鼠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崩解及消失,
未坏死细胞也有严重变性,坏死组织中有较多的炎性细胞及脂滴浸润。与B组
相比,C、D、E、F组肝细胞损伤程度和损伤面积均有改善,而以E组改善最明
显。4。与A组比较,B组GABA升高,Glu下降明显,二者比值亦有所下降,均有
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四组GABA均较B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Glu及其与
GABA的比值均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 .01),且以E组效果最佳。5。B组大鼠
GABA;阳性细胞平均数(N)及平均光密度(D)显著高于A组(P(0.01)。C、D、E、F
组均较之明显下降(P0。01),而以E组下降最显著。6.B组PTB而RNA表达上升,
治疗后C、E、F组较B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 .05);B组GLASTmRNA表达下
降,治疗后C、E、F组表达均较之升高(P0 .05)。均以E组效果最佳(P0 .05)。
结论高氨是A型肝性脑病发病的病理基础之一,其对神经递质GABA、Glu的
影响在HE的发病机理中占有重要作用。实验发现HE时,脑氨、血氨及其比值显
著升高。同时,血清内检测出正常情况下检测不到的GABA,并伴有皮层组织
GABA增加以及GABA;受体高表达,PTBIhaRNA表达上调,证实了GABA/BZ假说;另
外,还发现兴奋的神经递质Glu及其转运体GLASTmRNA表达下调。因此,综合看
来,氨引起神经递质功能紊乱可能是A型HE发病机理之一;HE时,GABA和Glu功
能失衡,导致抑制性神经递质净增,且二者的含量变化与氨有关:而乳黄片
可通过多个环节改善A型HE大鼠的GABA/Glu失衡,对抗HE,提示该方的作用靶
点不仅在降氨,而且可改善神经递质失衡。
关键词
肝性脑病/A型@乳黄片实验研究氨谷氨酸丫一氨基丁酸外周
型苯二氮卓受体谷氨酸转运体
|
|
|
|
1 |
魏玮,陈军梅,张赤志,徐汉林,陈军;乳黄汤对A型肝性脑病大鼠神经递质GABA、Glu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04期 |
2 |
张赤志;应用大黄防治肝性脑病[J];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02期 |
3 |
王孟薇,赵东海,李溪雅,李晖,贺宝珍;26例肝性脑病患者血浆氨基酸分析结果[J];解放军医学杂志;1983年05期 |
4 |
赵国明;;视觉激发电位:一种估计肝性脑病的诊断手段[J];国际消化病杂志;1985年04期 |
5 |
万涛;马为民;;肝脑清注射液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研究[J];临床内科杂志;1986年04期 |
6 |
凌明芳;姜嘉;陶灿娣;巫善明;;肝性脑病脑电图分析[J];上海医学;1988年09期 |
7 |
冯青青;黄炎轩;;肝性脑病并皮质盲[J];实用医学杂志;1992年02期 |
8 |
咸建春,夏夕霞;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25例血气变化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年03期 |
9 |
段芳龄;肝性脑病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1998年01期 |
10 |
易红娣!附属医院传染科;重度肝炎预防肝性脑病的护理[J];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11 |
肖建新,管文格,薛维;肝性脑病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临床观察[J];东南国防医药;2002年01期 |
12 |
易平;亚临床肝性脑病的诊断进展[J];广西医学;2002年06期 |
13 |
殷海燕,蔡俊岭,杨光华;100例肝性脑病诱因分析及临床意义[J];河南医药信息;2002年05期 |
14 |
陈黎;张红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肝性脑病2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7年01期 |
15 |
于尧华;;在肝性脑病中实施预见性护理的临床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年03期 |
16 |
邢佑美;;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性脑病59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8年08期 |
17 |
康丽;张景成;王绍金;王悦友;田国利;;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程度与肝性脑病发病率的关系[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年02期 |
18 |
江黎霞;韩黎萍;;30例肝性脑病患者早期表现的临床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9年24期 |
19 |
王英;;肝性脑病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年22期 |
20 |
卢金婧;金今兰;易松;;轻微肝性脑病的诊断方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