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文献研究
【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是一种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丧失、纹状体DA含量显著减少为其病理特点的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
帕金森病在当今临床上属于多发病,患病率在欧美为(65.6~187.0)/10万人,国内报道(15.O~119.0)/10万人,位居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第2位,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2.0%以上。是中老年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历来被认为是难治性疾病,目前西医在治疗上主要以左旋多巴治疗为主,但其长期效果不理想,且具有较多的毒副作用。其他新的药物如神经营养因子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的临床报道证实其临床应用价值,外科手术长期疗效不稳定,副作用多,费用昂贵;其他疗法如基因治疗亦处于试验阶段,其关键问题如外源基因表达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能否长期表达等还没有被解决。
基于以上原因,对帕金森病的研究已经成为神经系统疾病领域中最活跃的课题之一。近年来,有关临床报道充分显示中医针灸治疗本病具有肯定的疗效。因此,我们从中医针灸治疗本病方面着手,广泛查阅古今文献,进行系统归纳,以期从中医对本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等的认识及针灸对本病的治疗特点方面寻找规律,为中医针灸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
祖国医学中没有直接指出“帕金森病”病名,但按其临床症状与“掉”、“颤证”等类似。有关其纪录最早可追溯到《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所谓“掉”即颤振之谓也(明·楼英·《医学纲目》)。后世医家对本病的研究日益增多,描述也逐渐详细。元代医家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描述了一例震颤麻痹患者。及至明代,孙一奎将以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统一命名。他在《赤水玄珠》中指出“颤振者,人病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经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明清以降,王肯堂、张璐、冯兆章、高鼓峰等学者从其症状描述、诊断与鉴别诊断、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疗法方药等方面均有所贡献。多认为其病机乃“木火上乘,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为肾亏”,治法则“清上补下”。具体的治疗方药有孙思邈所创金牙酒和张从正所创摧肝丸,以及参术汤等。
现代中医学者们参照前人的认识,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多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主要有风阳内动、髓海不足、气血亏虚、痰热动风等,分别治以滋阴潜阳,平肝熄风、益精填髓、益气养血、化痰通络。治疗复方有平颤汤、补肾养肝方、首茸方等,单味中药有银杏叶、葛根素、雷公藤等。
针灸治疗方面,可归纳为辩证取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头针效穴与体针
效穴相结合。辩证取穴,主要穴位有体部穴位曲池、外关、太冲、阳陵泉、足三
里、内关、少海、合谷、绝骨、三阴交,丰隆等,头部穴位百会、神庭、天鼎穴、
风府穴、四神聪:局部穴位有腕关节的阳池、阳溪、大陵和养老穴,肘关节的曲
池、尺泽、曲泽和少海穴,肩关节的肩骼、肩骼、肩贞和天泉穴;躁关节的中封、
太溪和解溪穴,膝关节的阴陵泉、阳陵泉和委中穴,髓关节的环跳和承扶穴。头
针效穴主要有舞蹈震颤控制区、枕顶带、额顶带、运动区,体针穴位有消颤穴(小
海穴下1.5寸)。穴位选定后,可接电针或施用补泻手法。辅助的方法有梅花针
叩击四肢和背部,其他还有眼针、舌针、全息胚胎取穴、穴位埋线、音乐电针等
治疗方法。
在文献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头部穴位百会、四神聪、风池、风府,及
头针穴位舞蹈震颤控制区应用较多,临床报道认为其疗效较好。这些穴位在其所
属的经脉循行、穴位穴性、治疗功用等方面均与脑府密切相关,具有通调脑府的
功能。据此可以推测帕金森病病位在脑;病机为风阳内动、髓海不足、气血亏虚、
痰热动风等导致脑失所养,经脉失司;治疗帕金森病应从头论治,选取具有调节
脑府功能的穴位。
|
|
|
|
1 |
黄志强;;乙型单胺氧化酶与帕金森病[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1年08期 |
2 |
胡开华;帕金森病妇女经前期的类恶性综合征[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4年05期 |
3 |
周宝玉;总是“侵犯”老年人的帕金森病[J];中国健康月刊;1997年09期 |
4 |
陈卓鹏;帕金森病一家系报告[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年06期 |
5 |
文诗广,陈伟群,蒋云,夏来晓,许贤豪;帕金森病患者姿势平衡障碍的定量评定[J];现代康复;2000年02期 |
6 |
黄柒金,徐如祥,张世忠,张旺明;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治疗并发症的防治[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2年02期 |
7 |
李冰华,黎锦如,陈玲,潘勇辉,刘焯霖;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临床分析[J];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2年05期 |
8 |
申露;辅酶Q10能减慢帕金森病的发展[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2年22期 |
9 |
张宇清,李勇杰;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
10 |
苗江永;帕金森病与炎症反应[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1期 |
11 |
李雪莉,孙圣刚,李红戈,童萼塘;雌激素对帕金森病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13期 |
12 |
马先林,陈作元;帕金森病致伪心房扑动临床分析(附1例报告)[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13 |
孙秀巧,郭记宏,张立宏,王铭维;40例帕金森病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分析[J];临床荟萃;2004年17期 |
14 |
张蕊,吴梅筠;视网膜电图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4期 |
15 |
刘百波,刘美萍,刘志辉,崔华勤,李雪梅;帕金森病患者事件相关电位的特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5期 |
16 |
任士卿,王彦永,王铭维;免疫炎症反应与帕金森病的抗炎治疗[J];临床荟萃;2004年21期 |
17 |
张丽燕,陈彪;帕金森病患者的嗅觉改变[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年06期 |
18 |
高国栋;王学廉;;让帕金森患者告别震颤[J];药物与人;2004年07期 |
19 |
Wirdefeldt K.
,Gatz M.
,SchallingM.
,Pedersen N.L.,赵正卿;对瑞典双胞胎的研究:无证据表明帕金森病具有遗传性[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01期 |
20 |
周道友,刘军,刘中霖,肖颂华,李庆军,邢诒刚;帕金森病患者基础PRL水平与并发痴呆及抑郁关系的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