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复方黄芪颗粒治疗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观察

张丰华  
【摘要】:目的: 缺血性中风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随着我国人口的逐渐老年化,每年发病的实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严重威胁我国中老年人的健康。其致残率高,常导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探讨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病残率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将观察复方黄芪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中经络之气虚血瘀证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该药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1.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系2003年12月—2004年12月在湖北省中医院神经门诊和病房就诊的70例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恢复期(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的病人,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按1:1的比例,分为复方黄芪颗粒治疗组和消栓颗粒对照组,每组35例,并按序号依次给药。 2.治疗方法 复方黄芪颗粒治疗组,1包/次,3次/日,用药28天;消栓颗粒对照组,1包/次,3次/日,用药28天。治疗过程中两组病例均采用基础治疗及相关对症治疗。但不能使用类似试验药物作用的中药;不能使用脑营养代谢药物或脑保护剂、脑代谢活化剂。 3.安全性检验项目在治疗前后即初诊首日和用药后第29天各作一次实验室检查,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血凝血酶原时间、粪潜血检查、心电图作为安全性指标,以确定复方黄芪颗粒是否有毒副作用。 4.疗效评定治疗前后即初诊首日和用药后第8、15、23、29天各观察记录一次中风病积分、中风症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并做统计学处理,比较两药的临床疗效。 结果: 1.中风病疗效判定分析: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痊愈人数为9例,显效人数13例,有效人数为10例,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痊愈人数为4例,显效人数11例,有效人数为11例,总有效率为74.28%。经Ridit检验,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复 湖北中医学院海外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方黄茂颗粒对中风病有明显疗效。 2.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后治疗组痊愈人数为5例,显效人数12例,有效人数为16例,总有效率 为94.28%;对照组痊愈人数为4例,显效人数13例,有效人数为14例,总有效 率为88.57%。经Ridit检验,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复方黄茂颗粒与 消栓颗粒均对中医症.状有明显疗效。 3.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治疗组基本痊愈人数为8例,显著进步人数13例,进步人数13例,总 有效率97.14%;治疗后对照组基本痊愈人数为6例,显著进步人数14例,进步人 数13例,总有效率94.28%。经Ridi七检验,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说明复方黄茂颗粒与消栓颗粒均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有明显疗效。 4.安全性检测: 经安全性检测,观察患者血、尿、粪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 显示复方黄茂颗粒无毒、副作用,使用安全,疗效可靠。 结论: 复方黄茂颗粒治疗组与消栓颗粒均对照组的中风病疗效判定积分、中医证候 疗效积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积分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进步,提示两 种药物治疗缺血性中风均有效,而在中风病的总体疗效上,复方黄蔑颗粒疗效优 于对照组(p0.05)。同时经安全性检测,显示该药无毒、副作用。结果表明,复 方黄茂颗粒临床使用有效且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主题词:缺血性中风/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复方黄蔑颗粒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红琴;魏东生;陈国华;;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11年02期
2 张爽;宁世猛;唐农;;缺血性中风中医药治疗近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3 杨秀芬;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100例小结[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9年06期
4 胡升芳;裴建;张博恒;宋毅;洪日;李永健;;中药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质量评价[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周仲磊;;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6 熊露;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探讨[J];中医文献杂志;2004年01期
7 周月芬;;中医药治疗中风病剂型及给药途径的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年04期
8 董荣芬,王宝玉,王绪;加味抵当汤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1998年04期
9 史增信;韩文刚;;通脉汤治疗缺血性中风54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年13期
10 王新芳;董联玲;;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药治疗近况[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05期
11 王进德;;益气通络汤治疗脑梗死60例[J];现代中医药;2008年06期
12 王军红;;自拟活血祛瘀方治疗脑梗死30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3期
13 钱玉良;汪永胜;于顾然;严冬;;六味地黄丸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1年04期
14 ;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显优势[J];山东中医杂志;1996年06期
15 费利军;;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近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年02期
16 杜国如;唐永祥;;中风后遗症治疗心得[J];吉林中医药;2006年02期
17 聂瑞竹;;中风后抑郁症中医药治疗近况[J];光明中医;2009年03期
18 黄琳明;陈歆悦;罗琴;石强;黄维亮;邱涛;;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8年08期
19 张学文;;中风病中医防治经验[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0 熊露;田少霞;范吉平;张学文;;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探讨[J];中医杂志;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卫平;承颖亮;;中风消积合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体会[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陈剑梅;郭洁文;祝维峰;潘竞锵;;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进展[A];2010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小峰;;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探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冯俊志;曾庆琪;;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男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冯国强;宋瑜;李咏梅;;中医药治疗30例光敏性皮肤病临床观察[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6 黄宣;吕宾;孟立娜;;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A];2007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江一平;;血吸虫肝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概况[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8 王惠兰;刘敏;;中医药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孟艳娇;于秀辰;;中医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应用[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贾建伟;;慢性重型肝炎黄疸的中医药治疗探微[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碧琼;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药治疗方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2 詹华奎;通心络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王君鳌;邓晋丰教授中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学术经验整理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4 杨沛青;牙周病的中医临床治疗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高峰;木苏丸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机制研究及临床观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6 邓振华;女性更年期忧郁症流行病学、体质分析与内分泌关系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黄艳辉;莪棱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对MMPs/TIMPs和VEGF表达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牟林茂;平肾通络降压颗粒治疗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封翠芸;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数据库建立及证治规律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曹洋;健脾清肺化痰祛瘀法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丰华;复方黄芪颗粒治疗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观察[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2 刘晓俊;中医综合疗法干预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型对NIHSS及BI指数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钟柳娜;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郭玲;何学红教授以止血方治疗肾小球性血尿30例临证观察与分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江建清;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6 周静威;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李静;治偏痛方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李明飞;中医药“伏九”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陆健;何学红教授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张丽;刘宇新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泽议 徐亚静;与红丝带一起舞动[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记者张洁、通讯员喻朝晖;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诊疗扩至200例[N];湖北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崔芳;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三个切入点[N];健康报;2010年
4 主讲人 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委员会常委、副主任委员、金华艾克医院院长 孙尚见;癌谱变脸 应对有方[N];浙江日报;2010年
5 湖北 李萍;乳衄的中医药治疗[N];民族医药报;2002年
6 记者 冯磊;中医药治疗肠道传染病方法多[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7 记者 陈光曼;中医药治疗艾滋病 试点将扩为十一省[N];光明日报;2005年
8 ;专家呼吁:中医药治疗肿瘤大有所为[N];经济日报;2003年
9 江西中医学院 副教授 刘春援;产褥期乳腺炎的中医药治疗[N];家庭医生报;2003年
10 剑钟;选择中医药治疗的病人明显上升[N];上海中医药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