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清热解毒与滋阴清热、活血化瘀对T2DM PI3K信号转导影响的比较研究

韩永明  
【摘要】: 1.目的 中医药在DM的治疗上,无论改善症状,还是防治并发症均有较好的效果,且副作用小,体现出整体辨证论治、求本治本、多效能调整治疗的优势。本课题在前期翻白草能有效降血糖、保护胰岛B细胞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原则、中医对DM病因病机和病程演变的理解,拟对清热解毒、滋阴清热、活血化瘀对T2DM及其血管病变、对骨骼肌细胞胰岛素PI3K信号转导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分别选用翻白草、生地、丹参代表清热解毒、滋阴清热、活血化淤。观测清热解毒与滋阴清热、活血化淤对T2DM大鼠糖代谢影响的比较;对T2DM大鼠血清NO和ET影响的比较;对T2DM大鼠腹主动脉超微结构影响的比较;对T2DM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影响的比较;对T2DM大鼠骨骼肌PI3K信号转导上的影响.旨在从信号转导通路的角度探索清热解毒、滋阴清热、活血化瘀防治DM及其并发症的实质,探讨热毒在DM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为中医药防治DM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2.方法 2.1理论研究:对DM的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分型及诊断、治疗以及其并发症发病机制等进行系统文献复习研究,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对资料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和综述,掌握相关研究项目和指标的科研前沿动态。对传统中医理论关于DM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法、方药的文献进行系统复习研究,查阅近年来中医学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对资料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和综述,掌握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 2.2实验研究:(1)Wistar大鼠84只,随机选取7只为正常组:其余77只予以高热量高糖高脂饮食加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格列奇特组、翻白草大、中、小剂量组、丹参大、中、小剂量组和生地大、中、小剂量组,每组7只.造模结束后改为普通饮食,分别予以相应药物进行治疗,连续4周。(2)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结束后称量体重。(3)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结束后,采末梢血,使用罗氏优越血糖仪检测血糖。(4)分别于开始治疗前、治疗结束后,采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胰岛素。(5)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结束后,采静脉血,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6)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结束后,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内皮素(ET)。(7)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腹主动脉,制作超薄切片,醋酸铀-枸橼酸铅双重染色,电镜观察腹主动脉超微结构。(8)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腹壁肌,制作超薄切片,醋酸铀-枸橼酸铅双重染色,电镜观察骨骼肌细胞超微结构。(9)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腹壁肌,采用蛋白质SDS-PAGE电泳、免疫印迹法等方法,检测骨骼肌细胞磷酸肌醇-3-激酶(PI3K)、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PDK1)、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蛋白的表达。 3.结果 (1)理论研究:中医历代先贤诸家的论述明确指出消渴之为病,不论何种原因、在何病位,皆由热火内盛、怫郁结滞,耗伤阴津,导致津液亏损所致;消渴并发症的发生亦与燥热炽盛有关,如消渴并发痈疽便是热火炽盛之明证。而“毒者,邪气蕴结不解之谓”,“邪盛谓之毒”,热火炽盛、蕴结持久而为热毒。故而认为热毒是促使DM发生发展和产生并发症的基本致病因素和重要病理机制。另外,清热解毒法治疗DM得到了临床的验证,确有疗效,也反证了热毒在DM病因病机中的地位。 (2)清热解毒与滋阴清热、活血化瘀对T2DM大鼠糖代谢的影响:翻白草大、中剂量组、丹参大、中剂量组和生地大、中、小剂量组大鼠体重显著增加(P<0.01);翻白草小剂量组、丹参小剂量组体重明显增加(P<0.05);翻白草中剂量组体重增幅高于生地中剂量组,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翻白草中剂量组体重增幅显著高于丹参中剂量组(P<0.01),生地中剂量组体重增幅明显高于丹参中剂量组(P<0.05)。 翻白草大剂量组血糖治疗前后相比明显降低(P<0.05);翻白草中、小剂量组血糖治疗前后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丹参大、中、小剂量组血糖治疗前后相比均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地大、中剂量组血糖治疗前后相比均有显著降低(P<0.01);生地小剂量组血糖治疗前后相比明显降低(P<0.05);翻白草中剂量组血糖降幅大于生地中剂量组,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翻白草、生地中剂量组血糖降幅显著大于丹参中剂量组(P<0.01)。 翻白草大、中、小剂量组血清INS治疗前后相比显著升高(P<0.01)。丹参大、中、小剂量组血清INS治疗前后相比显著降低(P<0.01);生地大剂量组血清INS治疗前后相比显著升高(P<0.01);生地中、小剂量组血清INS治疗前后相比明显升高(P<0.05);翻白草中剂量组血清INS增幅高于生地中剂量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清热解毒与滋阴清热、活血化瘀对T2DM大鼠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翻白草大、中剂量组大鼠血清NO治疗前后显著降低(P<0.01),小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丹参大剂量组大鼠血清NO治疗前后显著降低(P<0.01),中、小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生地大、中剂量组大鼠血清NO治疗前后显著降低(P<0.01),小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丹参各剂量组NO降幅最大,生地相应剂量组次之,翻白草相应剂量组再次之,但无统计学意义(以中剂量组比较)(P>0.05);三者的各剂量组中,均以大剂量组效果为最好,中剂量组次之,小剂量组再次之,但三者的各剂量组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翻白草、丹参、生地各剂量组大鼠血清ET治疗前后均显著降低(P<0.01);翻白草各剂量组大鼠血清ET降幅均大于生地各相应剂量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翻白草、生地各剂量组大鼠血清BT降幅均显著大于丹参各相应剂量组(P<0.01);三者各剂量组中均以大剂量组ET降幅最大、中剂量组次之、小剂量组再次之,三者各剂量组中的大剂量组ET降幅均显著大于小剂量组(P<0.01),余皆无差异(P>0.05)。 (4)清热解毒与滋阴清热、活血化瘀对T2DM大鼠腹主动脉超微结构的影响:模型组腹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VEC)结构受损较重,通透性增高,细胞肿胀、脱落;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并向内膜迁移,胶原纤维增生、管壁硬化,线粒体肿胀。格列奇特组、翻白草各剂量组、丹参各剂量组、生地各剂量组腹主动脉VEC、VSMC的损伤有不同程度减轻;其中翻白草、丹参、生地各剂量组中均以大剂量效果最好、中剂量次之、大剂量再次之;翻白草、生地各相应剂量组效果基本相当,而均优于丹参各相应剂量组。 (5)清热解毒与滋阴清热、活血化瘀对T2DM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影响:T2DM模型组大鼠骨骼肌组织结构受损严重,主要表现为肌原纤维排列紊乱、断裂;肌节结构不完整且模糊;线粒体体积增大,部分线粒体明显肿胀、电子密度低,线粒体嵴排列紊乱或中断或肿胀;糖原颗粒显著增多,有较多脂滴;间质内有明显的胶原纤维增生。翻白草各剂量组、丹参各剂量组、生地各剂量组大鼠骨骼肌组织损伤均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且均以大剂量组效果最好、中剂量组次之、小剂量组损伤再次之;其中翻白草与生地的相应剂量组的效果基本相当,而优于丹参的相应剂量组。 (6)清热解毒与滋阴清热、活血化瘀对T2DM大鼠骨骼肌PI3K信号转导的影响:模型组大鼠骨骼肌PI3K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翻白草各剂量组大鼠骨骼肌PI3K蛋白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其大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中、小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各剂量组PI3K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其各剂量组PI3K蛋白表达量以大剂量组最大、中剂量组次之、小剂量组再次之,其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余者无差异(P>0.05)。丹参各剂量组大鼠骨骼肌PI3K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而略低于模型组,但统计学意义(P>0.05);其各剂量组相互比较无差异(P>0.05)。生地各剂量组大鼠骨骼肌PI3K蛋白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其中大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中、小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各剂量组中以大剂量组表达量最大、中剂量组次之、小剂量组再次之,但相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翻白草各剂量组大鼠骨骼肌PI3K蛋白表达量均高于生地各相应剂量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各剂量组PI3K蛋白表达量均显著或明显高于丹参各相应剂量组,其中翻白草大、中剂量组、生地大剂量组与丹参各相应剂量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余者与丹参相应剂量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模型组大鼠骨骼肌PDK1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翻白草各剂量组大鼠骨骼肌PDK1蛋白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各剂量组PDK1蛋白表达量均显著性高于模型组(P<0.01);其各剂量组中以大剂量组表达量最大、中剂量组次之、小剂量组再次之,但相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各剂量组大鼠骨骼肌PDK1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其各剂量组PDK1蛋白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各剂量组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地各剂量组大鼠骨骼肌PDK1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各剂量组中以大剂量组PDK1蛋白表达量最大、中剂量组次之、小剂量组再次之,但相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翻白草各剂量组大鼠骨骼肌PDK1蛋白表达量均高于生地各相应剂量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各剂量组PDK1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丹参各相应剂量组(P<0.01)。 模型组大鼠骨骼肌GluT4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翻白草各剂量组大鼠骨骼肌GluT4蛋白表达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各剂量组GluT4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其各剂量组中以大剂量组表达量最大、中剂量组次之、小剂量组再次之,但相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各剂量组大鼠骨骼肌GluT4蛋白表达量均低于正常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各剂量组GluT4蛋白表达量均略高于模型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各剂量组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地各剂量组大鼠骨骼肌GluT4蛋白表达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各剂量组中以大剂量组表达量最大、中剂量组次之、小剂量组再次之,但相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翻白草各剂量组大鼠骨骼肌GluT4蛋白表达量均高于生地各相应剂量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各剂量组GluT4蛋白表达量均高于丹参各相应剂量组,其中两者大剂量组与丹参大剂量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余无统计学意义(P>0.05)。 4.结论 (1)热毒是促使DM发生发展和产生并发症的基本致病因素和重要病理机制。 (2)清热解毒与滋阴清热均能有效降低T2DM大鼠血糖,两者作用效果基本相当,但清热解毒略优于滋阴清热;活血化瘀则不能有效降低血糖.翻白草降血糖作用的机理可能是:①保护胰岛B细胞,促进INS分泌;②上调胰岛素敏感组织骨骼肌细胞胰岛素信号转导,增加血糖向骨骼肌细胞内转移。生地降血糖作用的机理可能是:①促进INS分泌;②上调胰岛素敏感组织骨骼肌细胞胰岛素信号转导,增加血糖向骨骼肌细胞内转移。丹参不能有效促进INS分泌,亦不能上调骨骼肌细胞胰岛素信号转导,从而不能有效控制DM大鼠血糖。 (3)清热解毒与滋阴清热、活血化瘀均能有效降低T2DM大鼠VEC损伤,减少VSMC增生,从而达到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目的。清热解毒、滋阴清热的作用效果相当,但清热解毒略优于滋阴清热;两者均优于活血化瘀。翻白草、生地防治大血管病变的作用机理可能是:①有效地降低血糖,减少高血糖毒性对VEC、VSMC的损害;②降低VEC分泌ET,减少ET对VEC、VSMC的损害;③下调NO的生成,降低高浓度NO的细胞毒性作用。丹参防治大血管病变的作用机理可能是:①降低VEC分泌ET,减少ET对VEC、VSMC的损害;②下调NO的生成,降低高浓度NO的细胞毒性作用。 (4)清热解毒与滋阴清热、活血化瘀均能有效保护骨骼肌组织,减轻骨骼肌组织损伤。清热解毒与滋阴清热的效果相当,但清热解毒略优于滋阴清热;两者均优于活血化瘀。翻白草、生地防治糖尿病骨骼肌病变的作用机理可能是:①有效促进INS分泌、降低T2DM大鼠血糖,改善糖代谢紊乱,进而降低高血糖毒性所介导的骨骼肌损伤;②上调骨骼肌细胞胰岛素信号转导,促进葡萄糖向骨骼肌细胞转运,促进血糖利用,保护骨骼肌功能。丹参防治糖尿病骨骼肌病变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其有效成分丹酚酸类化合物的强抗氧化作用,清除氧自由基,降低ROS的毒性作用,实现对骨骼肌结构和功能的保护。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文洁;;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22期
2 李晶晶;;2型糖尿病并发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0期
3 乔月;郭立新;;OSAHS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年04期
4 张晓林;王晓文;李俊;;肺癌合并2型糖尿病22例[J];临床医学;2011年09期
5 沙立萍;于晓莉;雷红;;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及意义[J];宁夏医学杂志;2011年09期
6 陈容平;杨锐;陈宏;张桦;彭湘杭;周勇;蔡德鸿;;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特点[J];广东医学;2011年08期
7 石翠梅;;36例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1年22期
8 王晓华;王雪琴;陈金锋;吴刚;金艳;;那格列奈或联用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性的作用[J];江苏医药;2011年12期
9 于光;;从脾胃论治2型糖尿病浅探[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年08期
10 左春林;章秋;贾敬华;邓大同;杨明功;;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安徽医学;2011年07期
11 程俊;管晓峰;黄淑玉;晏益民;;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应用调查[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2 蒋红玉;;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1年22期
13 周敏;李小卫;刘洁;;临床路径在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11年04期
14 李蕾;殷响;苏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临床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5 王平;李世云;;预混胰岛素剂型和剂量量化选择探讨[J];四川医学;2011年07期
16 郭翀;杨慧英;徐玉善;周海英;;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早期肾病的相关性分析[J];检验医学;2011年07期
17 何晓凤;刘才金;袁柳仙;;2型糖尿病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19期
18 钱明;梁小兵;崔波;舒晓春;;HbA1c与老年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J];中国医疗前沿;2011年11期
19 骆春芝;;2型糖尿病的社区药学服务[J];首都医药;2011年14期
20 颜新林;高罗群;;诺和锐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红;常京豪;卢万俊;张志;滕皋军;;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与血浆BDNF水平的研究[A];2009全国抗衰老与老年痴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石英;廖苇萍;石元刚;;吡格列酮与胰岛素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A];中国营养学会特殊营养第七届学术会议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3 王毅;黄姝;;2型糖尿病骨密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初探[A];全国老年骨质疏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4 赵列宾;宁光;陈家伦;;富含水溶性纤维食物对2型糖尿病第一餐及第二餐作用的临床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5 单春艳;郑少雄;;有和没有家族史的2型糖尿病病人临床特点的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钟金清;;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A];第七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郑海飞;杨影西;吴海波;曹晓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及临床意义[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材料汇编[C];2006年
8 苏颖;刘晓民;孙延明;栾颖;王月影;;辛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A];2008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列研讨会暨中青年英文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9 向贵洲;;2型糖尿病肾病高危因素的回顾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10 张荣欣;薛长勇;刘英华;景洪江;徐庆;于晓明;张永;王觐;张月红;郑子新;;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营养学会第12届全国临床营养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洁莉;脂联素及其基因单链核苷酸多态性在正常糖耐量,糖耐量受损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2 谢仁明;2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中医疗效的加权秩和比(WRSR)综合评价[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3 孙增荣;2型糖尿病伴发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4 李翔;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5 王芬;中药糖耐康干预KKAy小鼠胰岛素抵抗信号转导的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奚苗苗;中药皂苷的抗糖尿病活性筛选和药效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7 黄卉;葡萄糖激酶激活剂的发现及LGK-01抗糖尿病作用研究和机制的初步探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8 林长青;糖脂平对高脂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因子与蛋白激酶B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唐兆生;GPR40在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和脂性凋亡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关美萍;血红素加氧酶-1在糖尿病氧化应激中的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2型糖尿病及合并脑梗塞患者外周血C-反应蛋白、白细胞水平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2 张金霞;化痰活血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周惟强;内外兼治改善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NCV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5年
4 郭剑;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5 孙小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微量白蛋白尿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6 王晶;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及其冠状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7 李玉珍;非Ca~(2+)依赖型磷脂酶A_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张美伦;立足肝脾肾辨证论治2型糖尿病的理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9 孙连平;脂联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10 樊华英;血清内源性分泌型糖基化终产物受体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州市三院 陈锦屏 刘龙诞;9岁得了2型糖尿病[N];健康时报;2003年
2 主持人 向红丁博士;2型糖尿病的诱因与特点[N];人民政协报;2002年
3 李柏英;2型糖尿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王雪飞;抗2型糖尿病新药有苗头[N];健康报;2004年
5 朱青;咖啡能预防2型糖尿病[N];北京科技报;2004年
6 上海市肿瘤医院中西结合科教授 于尔辛;食疗解“热毒”[N];健康报;2000年
7 张行;患2型糖尿病几率增大[N];医药经济报;2001年
8 新华;丹麦发现荷尔蒙可医2型糖尿病[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2年
9 厦门市火车站铁路医院糖尿病专科 王林;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特点及其区别[N];福建科技报;2003年
10 付东红;2型糖尿病基因位点再被证实[N];健康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