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治疗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观察
【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lapse,LIDP)是以腰、腿痛等症状为特征的疾患,好发于青壮年,是骨科临床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其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多种方法联合应用于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成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目的:观察两种治疗方案(三联疗法、四联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差异,并对其作用机理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与分析,为找出治疗LIDP的最佳非手术疗法的组合提供背景参考资料。
方法:本研究跟踪观察湖北省中医院骨科住院部2007年5月—11月之间的8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其按诊疗先后顺序分成两组:其中A组42例,采用三联疗法,即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诺新康)、复方骨肽注射液(谷合)及骶管封闭综合治疗方案;B组47例,采用四联疗法,即诺新康、谷合、中药熏蒸及腰椎牵引综合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嘱患者平卧硬板床休息以及适当的腰背肌功能锻炼。同时建立临床观察量表,对患者疼痛程度、症状、体征等情况进行如实观察记录,进行治疗前、后JOA(日本骨科学会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评分、VAS(疼痛量化指标)评分、临床疗效评定。然后将记录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5.0软件包,对各组治疗前后差值以及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结果:统计分析显示,A组JOA评分提高7.77±1.90,B组提高12.0±3.03,两组治疗后分数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组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优于A组;A组VAS评分下降3.45±0.79,B组评分下降4.85±0.79,两组治疗后VAS分数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组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优于A组;临床疗效标准评定中,A组治愈2例,好转13例,未愈7例,总有效率为68.18%;B组治愈4例,好转22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达96.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B组优于A组。
结论:两种治疗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四联疗法较三联疗法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