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联合抗风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慢性炎性、系统性的自身免疫疾病,分布范围极为广泛,以对称性、进行性、和破坏性关节病变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外周关节持续性和进行性的滑膜炎,继而引起软骨破坏和骨侵蚀,造成关节畸形,导致不同程度的残废。致残率很高,较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现代医学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尚不明确,与发病有关的有感染因素、遗传因素、细胞因子因素和内分泌因素。在治疗上,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证实西医治疗部分有效,但容易发生各种不良反应,患者不易坚持,中医药治疗RA历史悠久,大量的临床研究已表明中医药治疗RA有抗炎镇痛、免疫抑制、免疫调节三重效应,且大多数中药具有不良反应小、易于坚持服用等特点,故临床应用有很多优势。近年来,许多中医医家在传统中医对痹证认识的基础上,借鉴当代先进技术手段,不断丰富痹证的内容,采用微观的定性、定量研究方法,探讨类风湿关节炎与机体免疫指标、细胞因子等变化的相关性,研究中药的作用机理,已取得一定的突破。
拟通过本课题研究,对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室指标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改变的现象与中西药治疗疗效进行分析,以期为中、西药的治疗方案优化提供依据,找出有效患者的临床特征性数据,根据相关临床症状,针对性地制定提高临床疗效的科学方案。在探讨中医药的作用机理和治疗新方法上做了些基础工作,为临床早期干预治疗提供新思路、并为治疗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对照组:来氟米特片(商品名:爱若华,10mg/片,苏州长征-欣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家准字号:H20000550)20mg/天,每日1次口服。美洛昔康分散片(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家准字号:H20010108)7.5mg/次,2次/天,饭后服。(2)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中药合剂水煎每次200ml,一日两次,口服。疗程:1个月1疗程,观察一个疗程。治疗前后及每周对观察病例进行全面体格检查1次,观察关节疼痛程度、晨僵时间、肿胀指数、平均握力、HAQ指数、及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液流变学指标、ESR、RF、CRP等,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均于观察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1.总有效率的比较: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实验室指标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比较:活血化瘀中药合剂联合来氟米特片、美洛昔康分散片明显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其中关节疼痛指数、肿胀指数、HAQ指数、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下降,晨僵时间明显缩短,双手平均握力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改善程度更明显。
3.实验室指标的改善:对异常实验室指标有明显改善,ESR、RF、CRP、IgA、IgG、补体C3指标、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血沉、全血黏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以及红细胞电泳,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更明显。
4.安全性:治疗组4例患者服药4周后出现恶心,3例患者服药2周后出现腹痛,未作特殊处理,停药后症状消失,未发现明显肝肾功能损害及其他毒副反应。
结论:
活血化瘀中药合剂联合来氟米特片、美洛昔康分散片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能明显提高双手握力,改善功能障碍,降低ESR、RF、CRP、IgA、IgG、补体C3指标、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血沉、全血黏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以及红细胞电泳。其中,关节疼痛指数、晨僵时间、血沉、全血黏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以及红细胞电泳指标,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以上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合剂联合来氟米特片、美洛昔康分散片对类风湿关节炎血液流变学具有肯定的治疗效果,且口服使用安全、质量稳定、使用方便,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以期造福患者。
|
|
|
|
1 |
张建平;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像诊断——单纯X线所见[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1年01期 |
2 |
陈秀梅,陶怡,叶凤珍;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艾森克个性调查[J];南方护理学报;1996年02期 |
3 |
孙富崇;蝮蛇抗栓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53例[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7年06期 |
4 |
黄国平;田常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1997年04期 |
5 |
;类风湿关节炎能引起哪些内脏损害?[J];中国临床医生;1999年08期 |
6 |
梁晋全;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诊断与治疗[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
7 |
左晓霞,胡燕青,王浩,蒋庆年,王柳;小剂量强的松联合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1年09期 |
8 |
朱静;刘建;吴晓丹;;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J];医学科技;2002年01期 |
9 |
戴冽;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策略[J];新医学;2004年04期 |
10 |
黄梅,张瑶珍,孙汉英,刘文励,邓金牛,陈淑萍;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J];临床内科杂志;2005年02期 |
11 |
张建军,沈国民;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04期 |
12 |
童艳华;甲氨喋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观察与护理[J];职业与健康;2005年03期 |
13 |
;类风湿关节炎:关键是规范治疗[J];家庭医药;2005年07期 |
14 |
王伟钢;;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治疗概况[J];继续医学教育;2006年19期 |
15 |
王永芝;陈红;王英;;甲氨喋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致1例重度中毒病人的护理体会[J];华西医学;2006年03期 |
16 |
李萍;盛志业;;风湿/类风湿关节炎[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6年08期 |
17 |
王新华;;云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新疆医学;2006年06期 |
18 |
鲁丽;陈艳林;周唯践;;三七治疗尪痹“通则不痛”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年07期 |
19 |
栗占国;卢靓;;他的“关节炎”如何规范治疗[J];家庭医药;2007年02期 |
20 |
梅珏;;血小板CD62P测定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J];江西医药;200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