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

廖炜  
【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缓解京津及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改善受水区生态环境,促进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丹江口水库作为中线工程水源地,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水资源区。它不仅是连接汉江上游、汉江中下游的重要枢纽,也决定着调水工程的成败,为库区居民提供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更关系汉江中下游沿线人民的生活与生产用水。其生态环境状况和水质水量安全关系到库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然而丹江口水利工程自70年代蓄水运行以来,存在着土地资源无序开发、抢占湖库生态系统生存空间等现象,库区的生态功能、生态安全与生态承载力已出现隐患等生态环境问题。 本文通过对库区土地资源利用与变化状况进行监测,进行库区土地资源时空变化评价,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进行生态承载力计算、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对2020年丹江库区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预测调控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综上研究,进行库区综合生态功能区划,针对不同分区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建议,为土地资源管理与规划、生态建设等提供信息支持和科技支撑。本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论: (1)利用遥感信息源,辅以其它相关的专题信息、野外调查以及样方测量方法,建立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解译标志,获取库区1990、2000、2007三个时期土地利用图。结果显示:1990年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库区政策的调整,库区土地利用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总体而言耕地面积减少,生态保护性植被(林地、灌丛、草地、园地)与居民用地增加。库区土地资源未能充分合理利用,耕地分布不合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有待加强。 (2)根据丹江口库区长年气候资料,分别用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估算库区土地生产潜力,在此基础计算土地承载力、在再富裕指标下的可承载人口数、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丹江口库区可持续发展状况要优于湖北平均水平,但是生态承载力小于湖北平均生态足迹,丹江口库周粮食生产还有较大可提升空间,应该优化土地格局,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 (3)基于库区环境信息数据资料,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选取11个自然和人为因子评价了库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库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为5级:潜在脆弱性、轻度脆弱性、中度脆弱性、严重脆弱性、极端脆弱性。结果表明:库区生态环境总体属于轻度脆弱区,生态环境较差和恶劣地区主要分布于丹江口水库环库区周边的浅山丘陵区,流域北部的老界岭自然保护区和南部的武当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较好。各县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顺序为:西峡十堰市城区丹江口郧县郧西淅川。 (4)选择10个因素作为库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参评因素,综合采用限制因素法和指数和法对库区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丹江口库区宜农土地资源占土地总面积的27.83%,分布特点为东部多于西部,其主要与海拔、土壤分布和水利灌溉条件密切相关;宜牧土地占总面积的28.45%,主要在水库外围低山区及西北部山地;宜林土地占总面积的38.40%,总的分布特点是西北部、东北部多于西南部。 (5)采用CA-Markov法对2020年丹江库区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预测。经预测,如果不采取生态安全调控措施,与2007年相比,2020年库区的生态环境可能进一步恶化。而根据当前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的实施情况,并将生态安全调控措施考虑在内进行土地利用预测,农田、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减少,林地、园地面积相应增加,生态环境状况良性发展,将有效地促进了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6)根据土地利用预测结果,选取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污染负荷指数五个指标对库区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相较于2007年,各县市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均有提高,提高最明显的是郧县,其次为郧西,西峡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最小。库区六县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好转情况排序为:郧县郧西丹江口十堰市城区淅川西峡。治理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建设周期长,见效缓慢。 (7)综上研究,进行生态控制线规划,将库区划分为“生态安全区-红线区”、“生态屏障区-黄线区”、“生态控制蓝线区”,其面积分别为5544.69km2、5961.57km2、6412.61km2,分别占总面积的30.94%、33.27%、35.79%。红线范围内的受保护区域需严格进行保护,限制土地无序开发,主要包括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和基本农田的管理。黄线区内最主要的敏感区为湖库水体环境,要加强水库的生态修复工程,同时加强库周及河岸带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控制。蓝线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主要从土地集约利用、生态农业和矿山生态修复三部分开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李亦秋;邓欧;张冬有;韩德梁;冯仲科;;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2 范月娇,江晓波;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J];资源科学;2002年05期
3 廖炜;李璐;吴宜进;史志华;;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11期
4 张冠华;张平仓;张晓峰;;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2017年05期
5 秦建成,高明;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特点与可持续利用途径[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年02期
6 邓华;邵景安;王金亮;高明;魏朝富;;多因素耦合下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未来情景模拟[J];地理学报;2016年11期
7 李阳兵;邵景安;李月臣;;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现状与展望[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8 柳晶辉;杨坤;张力;;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9 许其功;刘鸿亮;席北斗;沈珍瑶;魏自民;;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12期
10 王鹏,曹学章,董杰;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与趋势[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年06期
11 张久敬;;水库区土地利用的几个问题[J];人民黄河;1983年05期
12 周启刚;张晓媛;王兆林;;基于正态云模型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23期
13 曹银贵;周伟;许宁;;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年03期
14 邵景安;李阳兵;魏朝富;谢德体;;大洪河水库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因素[J];生态学杂志;2007年06期
15 邵景安;张仕超;魏朝富;;基于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阶段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分析[J];地理研究;2013年12期
16 国洪磊;周启刚;焦欢;李辉;;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6年02期
17 余瑞林;王新生;张红;;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18 王赫彬;常军;;基于3S技术济南市生态安全研究[J];城市地理;2017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银贵;;基于GIS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袁宗辉;;兽药与环境生态安全[A];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毒理学大会暨第八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5年
3 彭福全;黄长春;张毅敏;杨飞;;安徽焦岗湖生态安全综合评估方法[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5年
4 李连仲;;生态安全是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大前提[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5 苏智先;;西部开发中的生态安全与生态安全管理[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6 钟章成;;物种在西部开发中的重要性——兼论物种对生态安全的作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苏智先;;西部开发中的生态安全与生态安全管理[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8 林清峰;;论绿色投资对我国生态安全法治建设的影响[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9 汪家权;王振祥;胡淑恒;;安徽省沿淮地区生态安全评估[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何大明;;全球化与跨境水资源冲突和生态安全[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炜;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彭丽;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3 余霞;基于生态足迹的林业生态安全测度研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7年
4 彭云飞;面向生态安全的城市土地利用优化模拟[D];武汉大学;2018年
5 阿依努尔·买买提;基于GIS的喀什地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新疆大学;2018年
6 刘晓莉;生态犯罪立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王韩民;国家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及其战略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8 戴科伟;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娟娟;上海城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安全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王晓峰;基于GIS和RS榆林地区生态安全动态综合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蕾;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生态安全评价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金亮;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信息提取与动态变化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3 秦建成;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警戒值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4 范立红;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年
5 汪涵;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演变[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6 何明轩;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被与地表蒸散发动态变化及二者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7 姚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中地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叶素倩;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及其生态安全定量评价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9 谭勇;三峡库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周昌尧;水源保护地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生态安全演变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玲;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生态安全[N];经济日报;2006年
2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顾龙友;将“地环境”纳入生态安全体系统一管护[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王晓真;中欧合作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4 记者 庞乐;科技为秦岭生态安全增添新力量[N];西安日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费士廷;为第二故乡生态安全尽心出力[N];解放军报;2019年
6 记者 张霖 通讯员 甄建坡;无极筑牢生态屏障保障生态安全[N];河北经济日报;2019年
7 本报记者 李群 蔡岩红;守护在防范国门生态安全第一线[N];法制日报;2019年
8 记者 黄雪莹;遏制涉林违法行为 确保森林生态安全[N];图们江报;2019年
9 记者 黎均富 周顺彬 姚绍贤 通讯员 邓月德;浦北生态安全警察管得宽[N];钦州日报;2017年
10 本报记者 谢台选 本报通讯员 钟法;宁波法院维护经济金融生态安全有何秘诀[N];法制日报;201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