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视角下高校英语新教师教学生活研究
【摘要】:我国高校每年有大量的“新人”步入外语教师行列,这既给外语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也同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莫过于如何支持外语新教师的发展使其尽快成长为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因此,关注外语新教师的教学生活及其发展自然就成为国际国内教师教育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话题,由此引发了国内外广大学者对外语新教师的广泛研究。
国外有关外语新教师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集中研究“学徒观察期”的影响、新教师的问题与关注、新教师的社会化以及新教师的导引与支持这儿大方面的内容,研究范围在逐步扩展,研究范式也逐步转向以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的模式,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手段也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可以说,时至今日,这方而的研究已经步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稳定的发展阶段。然而,有关此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过分注重对新教师的问题研究且解释视角单一,缺乏对新教师成功案例和情感生活的关注,大多研究对象集中在中小学外语新教师而缺乏对高校外语新教师的研究,缺乏现象学的研究视角等。相对而言,国内有关外语新教师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基本延续了国内普通新教师研究的思路,主要包括理论阐释型和实证型两大类研究,成果甚少。虽然在最近儿年开始趋向于加大对高校外语新教师的关注,但是从整个研究的视角与层面上而言,非常零散,不系统,缺乏深度性。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未有人利用现象学这种独特的研究视角来对外语新教师的教学生活进行研究。因此,整体上而言,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边缘化状态,急需加大研究的投入与力度。
鉴于以上情况,基于笔者十多年前在高校从事英语教学的第一年的切身经历,目前高校英语新教师所面临的潜在压力与挑战以及第一年教学在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我们在现象学研究视角指导下对高校英语新教师第一年教学生活进行了研究。我们采取目的抽样法选择了12位拟访教师。在对其中的三位教师分别进行了90分钟的访谈试测后,最终在“信息充分性”和“信息饱和性”的标准指导下对6位教师进行了正式访谈。本次访谈参照现象学式的深度访谈结构展开的,每次访谈包含三轮任务,整个访谈持续90-120分钟(包括两次“茶歇”),并进行全程录音和现场记录。事后,对访谈录音采取逐字转写,最终建立了一个将近23万字的“访谈文本”(包括6万多字的访谈试测文本)。我们主要采取“自下而上”的模式,并参照吉戈吉的“四步分析模式”以及持续比较法、编码法等对访谈文本进行了归类与分析。最终,我们归纳出认知与情感、课堂教学、人际关系、导引与支持、科研意识与需求、职业意向与规划这六大主题,按照认知—实践—影响这样的内在逻辑顺序对新教师的第一年教学生活进行了现象学式的深度描述与分析,并且对部分重要现象和问题运用有关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理论进行适当地解释。然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别对新教师的职前教师教育、新教师在职导引与支持以及新教师的自我支持这三大方面进行了重点反思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以期促进新教师的健康发展。同时,为了确保本研究的信度与效度,除了现象学深度访谈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外,我们还采取了三角互证、参与者反馈以及持续反思的手段。
本研究显示,新教师的职前教育经历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教师的职后教学生活。其中,师范毕业的英语新教师在教学法理论知识、教学法意识以及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要比非师范毕业的新教师稍胜一筹,而且在认知观、课堂教学、师生关系、职业意志等方面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优势以及非师范教育的缺陷。然而,透过两类教师的实际教学表现,新教师的职前教师教育与职后教学间则义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关系而并非是线性的,这更加说明了强化“个性化”的职前教师职业训练与在职引导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本研究发现,两类新教师在任职初期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求生”意识,这促使新教师以一种“承受”的心态来面对工作,更倾向于利用“策略性顺应”和“内化性调整”这两种社会化策略来应对工作中的困难与挫折。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发现,新教师在任职初期所获得的各类校本导引基本上集中在教学方面且以“供给导向”为主,而有关科研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则寥寥无儿,这非常不利于疏导新教师在职初所产生的一些心理负担,也不利于新教师在科研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同时,高校英语新教师在任职初期表现出了较强的职业危机意识与发展意愿。鉴于以上发现,本研究对我们的最大启示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新教师发展观。
本研究的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首先,本研究开创了国内现象学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师教学生活的实证研究;第二,鉴于目前新教师教学生活研究中过分关注普通学科新教师而忽视外语新教师、过分关注中小学新教师而忽视高校新教师等有关研究对象、内容和视角方面的不足,本研究以高校英语新教师为研究对象,以教师的第一年教学生活为主体,在具体的描述中把师范与非师范毕业的新教师进行比较与对比。因此,本研究深化了教师教育-体化研究领域;第三,本研究通过真实地再现新教师教学生活,可以为改善新教师的职前教师教育、在职导引与自我支持提供现实依据与切实的建议,从而更有利于促进新教师的一体化发展;第四,本研究本着开放的心态全面解读新教师第一年教学生活的本质及其意义即既关注新教师的当前教学表现也关注其过去教育经历的影响以及未来职业意向与发展,既关注新教师在职初遭遇的困惑与挫折也关注其所展现出来的“闪光点”,既关注影响新教师发展的外在因素也关注其内在因素,由此充分地展示了新教师“学习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从而有利于加深人们对新教师职初“适应期”的理解,也有利于改善人们对新教师的评价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