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近30年来湖北省粮食生产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昌远兰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既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又使粮食生产面临严重的危机,粮食生产和供需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湖北省作为国家的农业大省和产粮大省,其粮食生产对促进区域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变化比较明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来说明湖北省粮食生产变化的状况、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以便指导今后的粮食生产。 本文以1978~2008年湖北省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资料为依据,采用农户调查、统计分析、回归分析和GIS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相结合,结合最新的社会经济状况,详细介绍了湖北省粮食生产资源基础的变化情况,全面分析了近30年来湖北省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构变化特点和生产方式变化状况,深入分析了湖北省粮食生产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近30年来,湖北省粮食生产的资源基础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耕地资源和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明显,质量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恶化;农业科技力量不断加强,农机拥有量和使用量不断上升,但还有待强化;农业灌溉条件有所改善,但农业耗水量很大,水资源浪费比较严重。 2、近30年来,湖北省粮食生产的时序变化十分明显,粮食总产量呈现比较明显的四个变化阶段,粮食人均占有量的变化趋势与粮食总产量的变化趋于一致。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不同地区粮食产量的差异很大。近30年来,湖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出现了下降,并且不同品种粮食作物的产量变化对全省粮食总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湖北省粮食生产的方式也发生了明显改变,粮食生产的机械化作业水平有所提高。 3、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变化十分明显,变化原因从根源上而言,主要是受城市化进程、国家政策、科技进步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但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复杂性增加,这些影响因素和粮食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正在逐渐减弱。 4、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变化,对本省的农民收人、经济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都有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从业选择更加多样,农业收入特别是种粮收入不再是农民唯一和主要的收入来源,粮食产量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逐级脱离对应关系,粮食生产的变化对湖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其对经济的直接贡献和拉动作用也在渐渐减弱。粮食产量的减少使得湖北省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率不断下降。湖北省作为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基地,其稳定国家农业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并未得到全面有效的发挥。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顺国;;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分析与思考[J];调研世界;2009年08期
2 ;关注无形粮田[J];农村工作通讯;2011年08期
3 卞靖;;居安思危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J];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19期
4 贺振;;河南省耕地与粮食变化分析及预测[J];生态经济;2008年12期
5 李秉柏;王志明;黄晓军;;江苏省粮食生产全面分析与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年06期
6 叶亚南;;新形势下河南省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南方农机;2016年03期
7 本刊编辑部;;鏖战“三夏”[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0年06期
8 綦校海;陈文琼;吴欢欢;;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1983—2005年的数据[J];管理观察;2009年09期
9 朱江平;;减损节约=增产——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另一重要途径[J];农村工作通讯;2011年08期
10 苏李;龙方;谭江林;;湖南粮食成本实证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13期
11 张海山;宋宏娟;周春山;;试论中国粮食安全问题[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2 ;韩长赋:中央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将一以贯之[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年03期
13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促进粮食减损增效[J];中国粮食经济;2016年S1期
14 刘祥辉;;对讷河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年28期
15 商勇;张坤;;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咨询;2012年06期
16 王铮,刘扬,傅泽田;粮食生产受价格影响的模拟分析[J];经济科学;1999年03期
17 洪涛;;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新思考[J];黑龙江粮食;2013年07期
18 刘忠平;;稳定粮食产量 确保粮食安全[J];中国粮食经济;2011年06期
19 邹湘娟;;供求步入失衡 农业景气度上升[J];股市动态分析;2010年44期
20 王进,于亚博;为政之首 在于足食——中国粮食安全问题面面观[J];领导之友;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秉柏;王志明;黄晓军;;江苏省粮食生产全面分析与评价[A];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会玉;;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粮食产量变化的多尺度分析[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3 喻义洪;韩一军;陈印军;陈源泉;;建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 六、粮食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新型粮食安全观的基础保障[A];建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课题研究报告[C];2017年
4 李树华;;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A];农村农业改革创新与农业现代化论文选编(上册)[C];2014年
5 刘伟昌;陈怀亮;张雪芬;杜子旋;;加强粮食安全气象服务,为中部崛起提供基础保障[A];“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气象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7年
6 朱希刚;;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分析[A];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周郁;王晓东;武慧;;基于粮食安全的重庆市耕地保护探讨[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8 李广厚;;对粮食过剩现象的思考[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9 万宝瑞;;深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A];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08年
10 陈亮;;牢牢把握水资源支撑粮食安全的着力点[A];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3届年会暨第2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亮科;生产要素利用对粮食增产和环境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2 杨彩虹;粮食安全视角下粮食主产区粮农增收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3 杨春杰;吉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顾莉丽;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5 雷平;中国粮食安全的系统评价和实现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6 吴志华;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以合理成本保障粮食安全[D];河海大学;2002年
7 闫琰;“四化同步”背景下的我国粮食安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8 朱晶;贸易、波动、可获性与粮食安全[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9 陈静彬;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张忠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昌远兰;近30年来湖北省粮食生产变化及其影响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田晓燕;工业化与粮食关系的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3 卢李朋;甘肃省粮食生产的时空特征及影响机制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4 周峰峰;河南省粮食生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5 冀楠;河南省耕地变化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6 张虹;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7 王立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8 金森森;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4年
9 王宇;四川省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6年
10 苏再荣;吉林省农民种粮积极性及其可持续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阎鹏;粮丰之后话安全[N];山西日报;2003年
2 于文静;水利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N];人民长江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孙惠楠;确保粮食产量稳中有升[N];贵阳日报;2011年
4 ;农业部祝贺我省粮食产量超千亿斤[N];黑龙江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冯华;粮食增产了,粮价为啥还上涨[N];人民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董福鸿 通讯员 王喜善;提高粮食产量 确保粮食安全[N];甘肃经济日报;2014年
7 记者 徐佳瑞 通讯员 张文泽 杨永超;平舆县“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服务粮食生产”活动见成效[N];驻马店日报;2011年
8 记者 李东梅;多措并举促粮食生产 千方百计保粮食安全[N];宁夏日报;2011年
9 许静 谭江琦;四川致力粮食总产再增5亿斤[N];粮油市场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李慧;“七连增”为什么能实现[N];光明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