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位变化下洱海湖滨带挺水植物的生长及分布
【摘要】: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正处于由中营养型向富营养型转变的关键时期。虽然洱海湖滨带已完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58km湖滨带生态修复,但此次湖滨带修复后的挺水植物的修复,导致修复后群落优势种单一,物种多样性低和结构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调整洱海湖滨带群落结构和完善洱海湖滨带群落格局是实现洱海湖泊健康和稳定的重要途径。本实验分别于2010年3月,6月,9月,12月调查了洱海西岸湖滨带1965.15m,1964.85m,1964.55m,1964.25m,1963.95m,1963.65m6个高程上水位变化对挺水植物生物量,密度,植株叶片数,植株高度等指标的影响,以期获得洱海湖滨带适合挺水植物生长的最佳高程,同时找出不同类型湖滨带挺水植物生长所能达到的最大水深,为洱海及其他湖泊湖滨带挺水植物多样性调整及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论如下:
(1)湖湾型湖滨带,河口滩地型湖滨带,高埂非湖湾型湖滨带茭草3月份能够分布到的最低高程是1963.95m,此时,此高程对应的水深为120cm;最适宜茭草出苗生长的高程是1964.85m,此时,此高程对应的水深为30cm;6月份后,茭草的能够分布到的最低高程为1963.65m。最适宜茭草出苗生长的高程是1964.55m,随着水位的变化,9月份与12月份,与6月份相比茭草分布及最适宜生长的高程相同。
(2)无埂非湖湾型湖滨带与低埂非湖湾型湖滨带茭草分布到的最底高程分别为1964.25m与1963.95m,此时,此高程对应的水深为90cm与120cm,最适宜茭草出苗生长的高程是1964.85m,此高程对应的水深为30cm。到6月份后,无埂非湖湾型湖滨带与低埂非湖湾型湖滨带茭草分布到的最低高程与3月份相比无变化,最适宜茭草出苗生长的高程变为1964.55m。
(3)风浪抑制茭草的生长及分布,影响洱海湖滨带茭草生长且压缩茭草生长分布高程,使无埂非湖湾型湖滨带茭草能够出苗生长的高程从1965.65m降低到1964.25m,降低了60cm,且降低无埂非湖湾湖滨带高程1964.25m茭草植株生长的高度。
(4)芦苇分布的最低高程1964.15m,菖蒲与香蒲分布的最低高程均为1963.95m。
(5)不同高程的水深影响湖滨带茭草的出苗生长的密度,生物量及单植株的叶片数,随着高程的降低,茭草的密度及生物量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使得各种类型湖滨带茭草最适宜其出苗及生长的高程在3月和6月分别是1964.85m及1964.55m;最适宜茭草生长繁殖的水深是30cm;6月份后,虽然水位上升,但是茭草生长繁殖的最佳高程仍是1964.55m。
(6)香蒲,芦苇及菖蒲的植株密度,生物量,叶片宽度随着高程的降低(水深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一年的周期调查中,最适应香蒲的生长的高程1964.55m,最适应芦苇的的高程1964.95m,最适宜菖蒲生长的高程1964.25m。
(7)现场模拟试验表明:无浪区植株的茎的增长量,分蘖株的数量还有分蘖株茎的增长量均大于有浪区的;湖滨带植株的生长及适应受到风浪的强烈影响,与调查诗眼互为证明。在进行洱海湖滨带挺水植物的多样性恢复中,要考虑到湖泊现实的风浪情况,选择抗风浪的挺水植物恢复或者进行消浪措施,更有利于湖滨带挺水植物的多样性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