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危机传播语料的概念隐喻研究
【摘要】:西方对危机管理的专门研究始于195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迄今已有数十年历史,其间危机传播作为危机管理的核心与本质,从后者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国内的危机管理则是在最近几年,尤其是2003年SARS事件之后才刚刚兴起。面对日益增多的危机事件,如何在危难中寻求“生机”和“转机”,这是危机管理与危机传播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广大语言工作者无法置身事外和责无旁贷的问题——如何应对、化解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而危机传播的主要媒介归根到底是语言文字。
对危机传播语言进行研究是语言工作者在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也是新契机。一方面大量涌现的危机传播语篇为语言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最为鲜活,涉及领域极广,且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语言研究素材;另一方面,国内外语言研究的成果蔚为壮观,能为如何切实有效,科学客观地进行危机传播提供理论指导、研究基础和施行保障。
话语分析和大众传播研究的结合不是决无仅有,但就笔者掌握的文献查阅情况来看,从来没有人从隐喻角度研究危机传播,也没有人专门用危机传播作为语料来研究隐喻!笔者认为二者的结合点在于无论何种隐喻其使用总是服务于一个总目的一理解,而增进理解是化解危机的核心所在,隐喻的使用与危机传播的成败可谓休戚相关。将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入了经事济世血统的危机传播引入隐喻研究领域,将使后者的研究范围和视野进一步拓展,更具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而用隐喻研究的理论与成果对危机传播领域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运用,无疑使后者这门新兴学科站在前人研究的巨人肩膀上。
本文的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分为六小节。第一节阐明本文的选题价值及意义。第二节是危机传播研究综述,对危机的定义、分类和周期给予简介,并对危机传播中和本研究相关的理论进行简要评介。第三节是关于本研究的语料选择与加工的说明。第四节阐明本研究拟解决的四个问题及方向。第五节介绍研究方法与特点,第六节说明论文的结构布局。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分为三小节。第一节是隐喻研究简史,把隐喻研究分为修辞学研究、语义学研究和认知科学研究三个阶段作历史性的回顾。第二节是概念隐喻综述,对概念隐喻的本质及分类,Lakoff对隐喻认知功能及目的的论述,以及Schon的生成隐喻及问题框架模式做简单评介。第三节阐明本研究对该领域的贡献及创新之处。
第三章为理论框架,分为三小节。第一节是文章整体框架的建构,以危机传播阶段论和问题框架模式为理论框架。第二节是隐喻的分类描写和结构分析,其理论依据是概念隐喻,以及大存在链和事件结构隐喻理论。第三节是隐喻实现的目的和功能分析,以Lakoff和Schon的认知功能观、以及束定芳和Goatly的隐喻功能研究理论为框架,结合危机传播的社会功能和廖美珍的目的原则研究,对多家理论加以融汇和整合。本文研究的对象涉及相关概念隐喻的形式、功能和目的,所以理论框架并不是由某个单一理论支撑起来,而是一个从三个不同层面和维度建构而成的合体。
第四至六章是全文写作的重心。以自建的危机传播语料库及隐喻表述统计表为基础,分别研究在危机传播的爆发期、蔓延期和衰减期的三阶段中,概念隐喻作为人们用于理解的最基本的认知工具之一,如何在建构社会现实,解决社会问题中起到关键作用,对概念隐喻在危机传播中实现的认知目的、体现的认知功能,尤其是问题解决功能进行分析、解释和实证。每一章都分为三小节,第一节以概念隐喻、大存在链和事件结构隐喻理论为基础和理论依据,对危机传播相应阶段中的隐喻表述进行分类统计和静态描写,体现其使用面貌、规律、类别和特征。第二节以相关学者的隐喻认知功能研究为基础,采用自上而下的目的分析模式,对相应阶段的隐喻表述所体现的具体认知功能,及其所实现的传播目的进行例证、分析与归纳。第三节是以图表加评述的形式对全章进行小结。
第七章为全文的总结,分为四小节。第一小节是对全文研究的回顾。第二小节是对危机传播中概念隐喻的结构分析的总结。通过对各类概念隐喻表述的分类统计,体现汉语危机传播中概念隐喻的使用概貌,揭示人们在使用概念隐喻时认知心理上存在着趋同性和稳定性。本文的统计结果不仅对Lakoff的理论给予系统、有力的实证和数据支撑,而且植根于汉语语言事实的土壤,对概念隐喻理论的普适性和文化差异性是更宏观意义上的探究。第三小节是危机传播中概念隐喻的功能和目的研究总结。概念隐喻与危机传播系统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首先概念隐喻的使用面貌背后受到危机传播目的的驱动,不同危机传播阶段的各种变量和不同隐喻之间存在着对应与互动关系;其次隐喻不仅在不同语篇、不同概念之间形成经验衔接,使我们的危机概念系统成为完形,建构我们的危机概念系统,更使其与其它概念系统衔接,从而将其扩展,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为未来行为做出指导。第四小节对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作一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