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视野下的《风俗通义》研究
【摘要】:《风俗通义》为东汉应劭所著,以考释议论名物、时俗为主,大量记述了有关汉代社会风俗的情况。应劭生活在动荡的东汉末年,认为社会的混乱与风俗的浇薄有关,希望可以通过辨正风俗达到改变社会状况的理想。在记述的过程中,应劭使用了众多的文学的表达手法,使《风俗通义》这部在《隋书·经籍志》中被列为“子部杂家”的著作,充满了文学性,具有了极高的文学价值。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简要介绍应劭的生活轨迹,在追寻其生活的地理环境和家学渊源的基础上,探讨《风俗通义》的成书原因。应劭出生在文化发达、儒学氛围浓厚的汝南郡,其家族亦是儒士辈出,应劭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使他在《风俗通义》中能用儒家的标准对社会风俗进行批驳辨正,以期达到救治社会的理想。
第二部分,将《风俗通义》中所记载的主要风俗分为祭祀、神仙鬼怪信仰及占卜等类别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风俗通义》所使用的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文学的表达手法。
第三部分,以个案分析的形式,主要从《怪神》及《十反》等篇对虚构手法和对比手法进行专题研究。《风俗通义》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在记录这些内容时,作者使用了多种文学表达手法,其中虚构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尤为突出。
第四部分,主要总结了《风俗通义》的影响。《风俗通义》对后世文学,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世说新语》、《搜神记》等对其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都有所继承。二者都继承了其篇幅短小的结构,在内容上多有借鉴,在写法上也有相似之处,《世说新语》更是在语言上受到了其雅俗并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