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小学音乐教科书研究(1912-1937)
【摘要】:音乐教科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既是重要的教学工具,也是传达思想的重要载体。本文以1912—1937年民国时期小学音乐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全面剖析教科书的编写情况,为当代音乐教科书建设给予启示。
民国时期的小学音乐教科书经历了特殊的发展过程,它从清末“乐歌集”转变为民国初期的“唱歌集”,再由民国初期的“唱歌集”发展成为民国中后期的“音乐教科书”。在这个过程中教科书的编者始终坚持“全盘西化,以西为师”和“复兴雅乐,保存国粹”兼容并包的理念。在学习西方音乐的同时,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其表现在:首先,传承儒家礼乐思想以音乐感化国人的传统。如民国初期出版的音乐教科书有“开民智、育人才”的思想;其次,教科书编写吸收了西方美育思想,强调音乐“美”的非功利性。同时,也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主体回归;最后,以儿童全面发展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这种音乐教科书编写模式,可以为当代音乐教科书编写提供借鉴。
本研究采取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相结合、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系统分析和重点深入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在梳理民国时期各个阶段教科书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民国时期小学音乐教科书的编写背景、演变与发展,对不同时期的小学音乐教科书的特点进行分析,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是民国时期(1912—-1937)小学音乐教科书的编写背景介绍。对影响小学音乐教科书编写的社会背景、教育背景以及音乐美育思想进行分析。
第二章对民国时期(1912—1937)小学音乐教科书的发展概况进行描述。首先对作为民国时期音乐教科书编写基础的清末小学音乐教材进行介绍;其次,对民国时期(1912—1937)小学音乐教科书的出版情况、编写人员进行描述;最后,对民国时期(1912—1937)小学音乐教科书的编写阶段进行划分。
第三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对民国时期(1912—1937)不同阶段(“自创期”、“实验期”、“稳定期”)所出版的教科书进行内容分析。
第四章是民国时期(1912—1937)小学音乐教科书的编写透视,包括对音乐教科书的特点分析、音乐教科书“审美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分析、以及民国时期音乐教科书的主要教育功能分析。
第五章为民国时期(1912—-1937)小学音乐教科书编写的当代启示。首先对民国小学音乐教科书的编写的得失进行回顾,并对民国小学音乐教科书编写的当代启示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