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探析
【摘要】:由于全球性的市场化和技术化浪潮带来社会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现代人学勃然兴起。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启发了现代教育的哲学思考,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主张把学生当作活生生、有差别的人对待,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教育作用,主张课程要从事物的世界转变为人格的世界。于是八十年代以来的全球性教育改革都体现了对人文取向的重视。我国在2001年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凸显了人文教育的本质,课程目标指向人的发展,课程内容增加了人文知识的比重。
在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实践中,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往往是最难落实的,所以本文选择“人文精神的培育”这一角度试图作为研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突破口。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分析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个方面是调查分析高一学生的人文基础和对历史课堂的需求,了解现阶段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在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上有哪些有利或不利因素;第二方面分析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第三方面对现行高中历史实验教材中的人文资源进行简析。背景分析为确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的目标与内容以及实施人文精神培育策略提供依据。
第二部分论述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目标确定的原则、层次及具体内容,并例举了目标落实的知识依托。目标的确定依据基础性、导向性、综合性原则,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人文知识的认知,第二层次为人文情感的养成和人文价值体系的确立。具体内容包括: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礼仪和规则、敬畏自然的自律意识;勇于质疑、讲求实证的科学精神;关注社会、心存人民、关照后人的大爱情怀;珍视生命、重视人的价值、勇于自我超越的的价值追求。
第三部分论述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的策略,主要有明确教学立意,引领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入名言诗歌,美化课堂语言;深入历史细节,还原历史生活;科学运用史观,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