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个人实践报告
【摘要】:纵观翻译史,古今中外笔译记载量远远超于口译。究其原因,在于口译转瞬即逝,没有专门的工具难以记载。随着沟通需求的增强,口译作为交流手段逐步被广泛使用。同时录音工具的发明使口译得以记录,后期研究得以有了材料数据支撑,口译的研究也随之加深。口译的类别较多,会议口译因其正规性,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认可,本文也主要研究会议口译。一般而言,会议口译分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种类型。交替传译,简单来说,就是讲话人讲完一段话后,翻译随之翻译。而同声传译,则指的是译者人几乎同步于说话人速度,这样的口头的翻译形式。因中国会议口译大部分仍采用交替传译,本文主要研究交替传译现象。本文主要选取“释意理论”研究会议交替传译,以本人一次翻译实践为例,分析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并依据该理论对口译过程进行一步步剖析。本文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会议口译的基本情况:包括发展史、定义、特点和分类。巴黎高翻学院提出的释意理论是研究会议口译;理论最终要的理论之一,故在第二部分特别引入,从中西方发展史,口译过程的三角模式(原文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译文表达)几个方面介绍释意理论。第三部分以具体案例佐证释意理论特别是三角模式在实际中的应用,并对在“释意理论”指导对整个会议过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第四部分根据自身体验简要例举释意理论指导下的口译训练技巧。第五部分主要是对前文进行的一个总结。本论文认为释意理论仍然是最重要的口译理论之一,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且运用领域广泛。随着今后实践的深入,释意理论也会日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