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服务的实施困境与协同治理路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落实,小学生在校时间明显缩短,而现阶段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双职工家庭为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地带存在“真空”监管难题,小学生课后的接送、看护与教育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各类课后托管服务应运而生。由于市场托管机构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管逐渐暴露出收费混乱、师资不稳定、托管质量差等问题,家长对安全优质的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怀有越来越强烈的诉求,家长普遍呼吁政府能够担起职责,支持、鼓励学校作为主体承办托管班。教育部印发文要求各地充分发挥中小学校主渠道作用,科学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中小学生课后照顾和服务问题已被正式列入2018年“两会”提案,多个省市已经开始自主探索校内托管服务发展的新渠道。在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下,校内托管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拓展体制化的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当前,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属于地方的小范围试验阶段。在梳理国际、国内关于托管服务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对校内托管的概念和性质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校内托管服务具有公益性和公共性,并阐述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的现实价值。其次,本研究通过对湖北省W市四所样本小学的课后校内托管服务进行现状调查,发现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服务存在诸多实施困境。最后,笔者从思想、法规、制度、实践四个层面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并依据协同治理理论提出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的协同治理四大原则和三个层级的协同治理路径,其中四项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性原则和政府主导多元合作原则,三层治理路径具体为:宏观架构,良好的制度环境建设;中层落实,建立规范的协同治理机制;基层实施,创新学校内部管理措施。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公民社会的不断发育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小学生课后托管教育亟待从市场运作的私人领域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学校、社区、公益组织等多元主体相互合作解决的公共领域。协同治理理论主张各个系统间的良性互动,可以为解决这一社会公共事务提供新的视角和治理路径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