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引导与评议: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舆论媒体中的“知识分子下乡”
【摘要】: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迫不得已离开乡村后,发现在城市中更难立足,进退两难间氤氲着烦闷的情绪。五四后,“知识分子下乡”理念先是在胡适、李大钊、周作人等少数先觉者的小圈子里被探讨,这小小的涟漪借助报刊、杂志、电影等媒体工具层层推广,到了三十年代已经形成波澜壮阔的社会思潮。对“知识分子下乡”持不同主张的人们各自以自己的刊物为舆论阵地,进行着紧密的对话和联系,或遥相呼应,或互相指摘发生联动效应。在“知识分子下乡”由理念走向实践的过程中,不少现实问题也暴露了出来,此时,舆论报刊又成为了引导知识分子下乡实践的工具。人们借助报刊杂志群策群力,建言献策,实时分析知识分子下乡的困难和阻力、总结知识分子下乡的工作经验、引导乡村工作人员往大团结转向。各类报刊对于“知识分子下乡”这一热点问题的态度和观点因其立基点不同而人言人异,《独立评论》、《教育与民众》、《中国农村》和《读书生活》对于“知识分子下乡”的看法也能反映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立场与关怀,并且这些不同的态度也往往与期刊自身的旨趣有共通之处。本文从舆论报刊中关于“知识分子下乡”的通讯、漫谈和评论类文章入手,以舆论报刊自身的社会功能为线索,在展现这些舆论报刊对知识分子下乡“传播”、“引导”与“评议”作用的同时,也借助“时人”的眼光看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下乡的细节,做到见人、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