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视域中的贵州苗族议榔制及其现代转型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广大少数民族村寨中,存在着传统的社会管理制度,这种传统管理制度长期以来成为村庄治理的普遍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不断变迁的过程中,传统制度在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封闭状态被打破,他们的生活已经不再局限于熟人社会,传统管理制度在新时代转型时期,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如何让传统社会管理制度在社会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改善乡村社会的治理模式,推进村民自治,达到乡村治理的善治,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科学化、民主化、多元化的必然途径,已成为国家治理层面须关注的重点议题。传统管理制度以其特有的文化地域背景和民主自治的发展潜力,在乡村社会生活中发生着重要影响,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发展大有裨益。议榔制是苗族社会长期流传下来的传统制度,与苗族村寨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诸多关联,本文以贵州苗族议榔制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执行情况,阐述它的构成内容、运行规则和功能作用,展示苗族议榔制作为社会传统管理制度的治理规律;并进行价值和复兴原因的分析;描述现存苗族议榔制在村社治理中发生的变化及遇到的困境问题。结合新时代乡村治理自治、法治、德治统一的新要求,尝试提出少数民族传统治理制度作为本土制度性资源与新时代乡村治理有效融合的创新发展方式;从民族地区实践出发,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非正式治理与正式治理方式、发挥传统权威与国家权威的联动嵌入合作等三方面探寻议榔制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中的转型路径,以促进乡村有效治理的实现。
|
|
|
|
1 |
伍文义;;布依族社会组织试析[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