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区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类型研究
【摘要】:在长期城乡二元制结构的作用下,我国的城乡差距一步扩大,乡村发展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此情况下,如何刻画乡村发展程度和状态,认识乡村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性,明确乡村发展类型及其发展阶段,对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与促进区域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乡村发展评估研究中,大都市近郊区的相关研究较少见,研究尺度大多停留在镇以上,缺乏更微观(比如行政村)的乡村发展评估。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其区位优势突出,集中了华中地区人口、资源和政策上的主要优势。目前武汉市正处在城镇化的高级阶段,但农村腹地广阔,乡村发展问题较为复杂。黄陂区作为武汉市近郊的农村面积最大、农业人口最多的行政区,乡村发展问题有其典型性和特殊性。首先,本研究以黄陂区622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从人口聚落、土地利用、经济产业和人居环境四个维度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乡村发展水平。其次,利用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定量测度乡村发展水平的分布特征和村域之间的关联度。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对具有共同特征的乡村进行分类,总结归纳不同乡村发展类型的地域特点。然后,结合地理调查的方法,深入微观层面村庄典型案例的研究。最后,根据黄陂区不同类型的乡村发展地域,提出了相对应的优化策略建议。研究表明:(1)黄陂区各乡村人口密度和聚落集聚度变化明显,土地利用程度差距较小,经济产业普遍水平较低,人居环境少数乡村领先且差异显著。(2)黄陂区整体乡村发展水平差距大,发展层次较低;乡村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总体呈现“南高北低”格局。(3)乡村发展水平高的行政村在空间上倾向于聚集分布,乡村发展水平低的行政村亦然,且低值聚集区远多于高值聚集区。(4)对黄陂区乡村发展进行分类与描述,综合划分出四大类型村庄,即特色发展类、资源置换类、城乡融合类和综合发展类。(5)特色发展类乡村应继续推进产业特色化发展,稳步提升乡村竞争优势,资源置换类乡村应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有效评估促进资源高效整合,城乡融合类乡村应积极促进城乡间要素均衡化和公共资源平等化,综合发展类乡村应进行复合提升,培育优势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