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视角下的巴基斯坦汉语教学研究
【摘要】:文章主要考察巴基斯坦的汉语教学情况。巴基斯坦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两国人民之间友谊深厚。国际传播视角下的巴基斯坦汉语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可以更好地发挥汉语在中巴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作用,为“中巴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汉语+”复合型人才,为中巴友谊增添新的活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绵薄之力。文章从巴基斯坦汉语教学的现状出发,分析影响汉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全文共八章:第一章引入研究题目;第二章主要介绍巴基斯坦汉语教学所处的语言环境;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考察巴基斯坦汉语教学的现状;第五章分析影响巴基斯坦汉语教学的主要因素;第六章基于前几章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策略;第七章基于巴基斯坦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将研究视角扩大至“一带一路”伊斯兰国家,通过分析伊斯兰国家汉语传播的现状和主要问题,为伊斯兰国家的汉语传播提出一些建言;第八章为结语。各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意义、已有研究评述、基本研究思路和主要理论方法等。第二章分析巴基斯坦的基本语情及语言政策。巴基斯坦是一个典型的多语国家。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的国语,官方语言为英语和乌尔都语,主要民族语言有旁遮普语、信德语、普什图语和俾路支语等,主要外语包括阿拉伯语、汉语、德语等,其中阿拉伯语是其重要的宗教语言。巴基斯坦的语言政策从国家层面来看,独立前的语言政策变动较大,不同时期推出了不同的语言政策,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政治需求。独立后,巴基斯坦将乌尔都语定为国语,之后的一系列语言政策都强调了乌尔都语作为国语的重要性及其与英语的共存关系。地方性的语言政策主要根据各省的地方语言使用情况而制定。第三章考察巴基斯坦汉语教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从宏观角度来看,巴基斯坦汉语教学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04年为起步阶段;2005年至2012年为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为繁荣阶段。起步阶段,汉语教学机构较少,主要集中在国立现代语言大学中文系。发展阶段,汉语教学机构有所增加,主要为伊斯兰堡孔子学院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巴基斯坦广播孔子课堂。繁荣阶段,汉语教学机构的数量有了大幅增加,除了孔子学院,很多巴基斯坦本土汉语培训中心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文章基于拉斯韦尔的传播五要素,结合汉语国际传播“五观”,认为巴基斯坦目前的汉语教学现状为: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语文结合、传播媒介方式多样、传播受众类型丰富、传播效益范围广泛。第四章主要调查巴基斯坦的汉语学习需求。通过构建巴基斯坦学生汉语学习需求分析子模型、巴基斯坦社会汉语学习需求分析子模型、巴基斯坦汉语学习需求分析总模型这三个模型,形成了巴基斯坦学生汉语学习需求调查问卷和巴基斯坦社会汉语学习需求调查问卷。根据347位巴基斯坦汉语学习者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得出巴基斯坦学生汉语学习需求分析框架,总结归纳了目前巴基斯坦汉语学习者对汉语学习的主要需求:学习时长低于一年、学习内容主要为汉语本体、学习方式为课堂教学或小组教学、学习环境和善友好、教学模式形象生动且需师生互动。文章根据51位巴基斯坦用人单位相关负责人完成的巴基斯坦社会汉语需求调查问卷和6位访谈对象的深度访谈结果,整理得出巴基斯坦社会汉语学习需求分析框架,总结出目前巴基斯坦用人单位对汉语雇员的主要需求领域及岗位需求:工程、建筑行业是目前需求量较大的行业;翻译和市场营销运营人员岗位需求最大;用人单位希望雇员拥有的主要知识结构是“汉语+工程”和“汉语+商务”;汉语雇员的情感认同、职业认同、实践经验和能力、汉语技能是影响录用的关键因素。第五章分析巴基斯坦汉语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文章从汉语因素、宏观环境、传播动因和机构支持这四个角度切入梳理影响巴基斯坦汉语教学的主要因素。从汉语因素来看,汉语的国际形象和声望建构对学习者产生影响。良好的汉语国际形象和声望对汉语传播起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阻碍汉语传播。宏观环境方面主要采取PEST宏观环境分析法来分析巴基斯坦汉语教学的宏观环境。巴基斯坦作为汉语教学的实施国家,其国内宏观环境关乎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影响层面广、范围大,不容忽视。在巴基斯坦汉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传播动因是民众评估汉语是否有价值且值得学习的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国家需求和民众需求两个方面。机构支持主要包括中国相关机构支持和巴基斯坦相关机构支持两方面。中国机构支持为巴基斯坦汉语教学提供主要推力,巴基斯坦机构支持则提供主要拉力,两者共同影响巴基斯坦汉语教学的整体发展。文章借助SWOT态势分析法构建了巴基斯坦汉语教学的SWOT分析框架,对巴基斯坦汉语教学的发展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汉语教学技能、人力资源、组织体系、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竞争能力等自身优势方面和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一带一路”倡议、“中巴经济走廊”、巴基斯坦“亚洲之虎”梦想、两国间教育合作等有利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顶层设计,社会功能、学术功能、学术功能、创新功能、市场功能和应变能力不足。同时,由于巴基斯坦汉语教学还面临巴基斯坦政局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治安存在诸多隐患以及医疗水平落后等外部不利环境的制约,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有限。巴基斯坦汉语教学的SWOT分析结果为巴基斯坦汉语教学策略的优化提供了方向。第六章从传播体系、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面向巴基斯坦汉语教学的策略。传播体系方面,构建顶层机构设计和制度设计,形成协同发展模式;优化中层管理,建立巴基斯坦汉语人才储备库,建立合作单位联动机制,制定中层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和评估制度;打造基层品牌,秉持联合办学、开门办学、灵活办学和品质办学的理念,塑造汉语培训品牌。传播内容方面,需进一步实现课程框架市场化、课程内容一体化、教学内容模块化。传播方式方面,在“FRIENDLY”原则指导下,利用“两横五竖”网络化节点,采用数字化赋能、进行融入型推广,促进中巴互动型交流,逐步实现高效高质的汉语传播局面。第七章为巴基斯坦汉语教学研究对“一带一路”伊斯兰国家汉语传播的主要启示。巴基斯坦作为“一带一路”沿线伊斯兰国家成员,其汉语教学经验对“一带一路”伊斯兰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性,传播路径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章以孔子学院为例,分析了“一带一路”伊斯兰国家汉语教学概况。一个国家的汉语教学情况受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且具有典型的个体差异性。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伊斯兰国家的汉语传播应抓住机遇,以“和合”为指导思想,以刺激民众汉语学习需求为途径,以服务民众生活为目标,增加汉语教学单位的社会功能;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联合各相关单位,形成团队力量,扩大区域影响力;使汉语真正实现生活化和日常化,为中华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间的互鉴互赏、互促互进搭起沟通的桥梁。第八章结语,总结归纳了文章的基本结论和主要创新点,同时对存在的主要不足及下一步的研究展望做了简单梳理。语言因交流而精彩,文化因互鉴而灿烂。国际传播视角下的巴基斯坦汉语教学研究将秉持互赏互鉴、互学互促的理念,一路向前,为巴基斯坦汉语教学建言献策,为中巴两国的人文交流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