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南传及其影响
【摘要】:“道教南传”是指在岭北(以五岭为界)创立的道教向岭南的传播。本文讨论的道教南传,主要以早期道教,即汉魏六朝时期道教的南传为基础,清理道教南传的简单脉络和基本轮廓,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其特点和影响。
汉晋之际,道教开始南传,有其主、客观因素。
从主观因素看,是道教自身发展的需要。道教作为宗教,与其他宗教一样,需要通过传播交往,吸引罗致信徒,扩大势力范围。
从客观因素看,是岭南与道教有着不解之缘,这个缘表现有:一是地缘,岭南有适宜道教生长的地理环境。岭南集天下山川之秀异和物产之瑰奇于一身,这不仅为道教“成仙”教旨提供理想家园,而且还为道教“炼服”道术提供实践场所,岭南成为道教传承的一块乐土和沃土。二是亲缘,岭南有契合道教生长的人文环境。古代岭南政治气候宽松,社会秩序安定,成为道教传承的一块净土。尤其是岭南民俗风情古朴,如崇尚巫觋,崇拜图腾,信仰神仙,崇山乐道,与道教的成仙教旨和斋醮科仪有着相通之处,可谓“同源共感”,“同类相生”,岭南成为道教传承的一块基地。三是人缘,岭南很早就与有道教先声之称的楚、蜀和吴三地有来往。这不仅由于四地位置相邻,交通便利,而且还由于四地族属相同,习俗相近,因而往来不断,其中有政治势力的扩张,有商人的贸易活动,也有民间的你来我往,造成大量人口流动,多种人员以及多种形式的交往,成为道教南传的途径。正是各种因缘际会,促成道教的南传。
随着汉末移民浪潮的到来,开始了早期道教南传的历程。这一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汉晋时期为初传阶段。汉末开始,不少崇尚道教之人,他们有的是普通信徒,有的是“天帝使者”,也有的是入粤仕宦,纷纷南下播道,开启道教南传之门。及至两晋之际,两位道教大师鲍靓和葛洪在岭南不期而遇,共商教理道术,创建岭南道教圣地——广州越冈院和罗浮冲虚观,道教真正传入了岭南。
晋末南朝间为衍播阶段。不少世奉五斗米道的家族如葛氏、孙氏、陶氏在岭南形成一个个道团,积极从事播道活动,道教在岭南得到进一步推广,行道的人员多了,既有本土道徒,也有外来道士,既有州郡长官,也有平民百姓;崇道的地区广了,从广东的腹心地到周边地带,及至广西俚僚聚居地都有道教活动,道教在岭南广为传播。
道教在南传衍播中,与岭南文化结合,呈现出鲜明的岭南地方特色,其特征主要有:一为与儒学和佛教相兼容,既吸纳儒学忠孝伦理思想,又接受佛教因果报应内容,兼收并蓄;二为崇尚自由的仙风,罗浮山以其挺拔的气势赋予了罗浮道士“轻世傲俗”的气质,他们往往以逍遥自在的山水仙示人,表现出一种逃逸于世俗社会之外的自由精神,这种精神潜化到岭南民风
馨
博士学位论文
DOCTORALDISSERT/订ION
习俗之中;三为具有地域性,无论是信仰或是道乐都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征,如与地方神接近,
在神谱上突出北帝、南海神的尊神地位,又如使用岭南方言和曲调,咏唱赞颂褐和步虚词,使
道教音乐走向地方化和通俗化:四为具有延续性,以鲍靓为代表的符篆派和以葛洪为代表的丹
鼎派在岭南都有流播,其中尤以丹鼎派更为流行,葛洪之后,代代相传。南朝有以黄野人为首
的葛洪道团,隋朝有苏元朗,唐朝有轩辕集,五代有黄步松,宋元时期有“南宗四祖”陈楠和
“南宗五祖”白玉蟾,明清时期盛行正一道,主张内炼丹气和外用符篆相结合,丹鼎派和符篆
派走向合流。清初,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玄裔曾一贯南下,罗浮道教从此有了龙门派,此后
道脉不断。
道教在南传发展中,还产生一种“互化”效应,一方面是道教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出现“南
化”现象,如道教等级的弱化,岭南巫祝文化甚至为道教斋蘸科仪提供了效法雏形。另一方面
是岭南文化也受道教文化的影响,呈现出“道化”品格,如岭南信仰富有道情、岭南民俗蕴涵
道味、岭南文学艺术饱含道韵,道教玄妙的义理为岭南文化的丰姿多彩增添了哲理。
总之,道教南传,无论是对道教,或是对岭南而言,意义都是重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关键词:道教南传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