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接触看汉语影响新加坡英语
【摘要】:新加坡英语在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方面和传统英语差别很大。这是多元民族语言长期接触的结果。本文从汉语角度,观察中国南方方言,特别是闽南语在双言语境中渗入英语,最终形成新英语的现象。
0.引言
新加坡政府鉴于新加坡英语流行广泛,有可能阻碍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因此在2000年4月间发动《讲标准英语运动》,希望正本清源,肃清污染。可是,就在同年的8月,以Colin Goh为代表的新加坡英语维护者,设立网站与官方互别苗头,引起人们的关注。拥护者认为新加坡英语是国人的标志,与标准英语各有存在空间,大可不必劳师动众,大动干戈,官方却立场坚定。
1.产生新加坡英语的社会语境
新加坡是移民社会,大量移民从印度、印尼、锡兰、中国等地前来这里开拓新生活,十九世纪达到了移民的高峰。移民们带来的33种语言,其中,以中国福建省的闽南语人数最多,成为华族之间的共同语,马来族由于是华族人口之外最多的族群,他们的次方言巴刹马来语成了各族人民交流的工具,形成英语作为统治者语言高高在上,闽南语和巴刹马来语深入民间的景观。
1954年后,英语教育迅速发展,英校新生人数首次超越了一度是主流的华校,从此两者命运天渊之别。可是入学英校的学童们,在走进校门之前,早已会说母语或别的语言,完全有可能把先前的语言习惯带进英语世界;加上从印度、锡兰、苏格兰、爱尔兰等地招聘的英文老师带有家乡口音,而本地师资也良莠不齐,为新加坡英语的形成提供了温室。
2.新加坡英语的语言特色
新加坡英语是语言接触的产物,突出表现在英语吸收了当地语言的词汇形式、语法规则和发音习惯,对英语造成了干扰。比如/θ/thin及/(?)/then与/t//d/不分,说起话来像断奏音,满口都是lah/leh/lor,句式简直可以直接了当翻译成汉语,让地道的英美人士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新加坡英语也没有“体”的语法标志,动作的情貌依靠词汇手段交待,因此在词尾加ed表示动作完成或使用分词成了累赘,叫老外目瞪口呆,简直动弹不得。
3.余论
当局与新加坡英语势不两立,然而,无奈国立大学三分之二的学生表示,新加坡英语比国旗还能够代表新加坡。难怪2005年的《讲标准英语运动》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