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羊肚菌鉴定及人工栽培研究
【摘要】: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药两用的大型真菌,肉质脆嫩,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多糖、脂质、矿质元素等营养成分,对治疗肺部疾病、痰多气短、消化不良有很好的疗效,同时羊肚菌也有消除疲劳,增强免疫力,抗辐射的作用,开发价值很高。本文选用采自湖北黄石的野生黄色羊肚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羊肚菌进行真菌的分类鉴定、液体发酵工艺的优化、野生羊肚菌的人工驯化及羊肚菌基因交配型的鉴定与检测等方面的研究,为黄色羊肚菌人工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经典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结合,对野生菌株进行鉴定。从形态上看子实体菌盖呈黄色,菌柄呈白色、中空,形似羊肚菌;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体呈黄色,菌丝粗壮,菌丝结构明显,与羊肚菌属形态特征相似;利用ITS序列比对显示该菌与羊肚菌属中的黄色羊肚菌类群同源性高达99%,初步鉴定该野生菌株为羊肚菌Mes-19。2.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培养基内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对黄色羊肚菌菌丝生物量和胞外粗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黄色羊肚菌菌丝生物量影响最佳的液体培养基是土豆300 g、蔗糖40 g、硝酸铵30 g、氯化钾3 g(水1000 m L);对黄色羊肚菌胞外粗多糖含量影响最佳的液体培养基是土豆300 g、蔗糖40 g、硝酸铵30 g、氯化钾3 g(水1000 m L)。3.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液体培养发酵条件装液量、摇床转速、接种量、p H值、温度、菌龄对黄色羊肚菌菌丝生物量和胞外粗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黄色羊肚菌菌丝生物量影响最佳的液体培养发酵条件是温度23℃、接种量13%、摇床转速170 r/min、摇瓶装液量120/250 m L、初始p H值4、培养时间6 d;对黄色羊肚菌胞外粗多糖含量影响最佳的液体培养发酵条件是温度21℃、接种量10%、摇床转速130 r/min、摇瓶装液量140/250 m L、初始p H值4、培养时间5 d。4.针对黄色羊肚菌Mes-19和六妹羊肚菌在相同的播种时间、方式及管理条件下探究了羊肚菌的固体母种-固体原种-固体栽培种的栽培方式、液体母种-固体栽培种的栽培方式对出菇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母种-固体原种-固体栽培种的栽培方式下,黄色羊肚菌Mes-19和六妹羊肚菌均有菌丝,产生无性孢子,催菇后六妹羊肚菌出菇,黄色羊肚菌Mes-19没有出菇;液体母种-固体栽培种的栽培方式下,六妹羊肚菌出现了许多菌丝和产生无性孢子,出菇;黄色羊肚菌Mes-19菌丝少,产生无性孢子少,未出菇。同时研究了不同液体基质菌种栽培的方式对黄色羊肚菌Mes-19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粒液体培养基质对黄色羊肚菌Mes-19菌丝生长影响较大。5.首先对六妹羊肚菌、梯棱羊肚菌、黄色羊肚菌Mes-19三种羊肚菌的组织分离菌种进行了基因交配型鉴定,发现六妹羊肚菌、梯棱羊肚菌同时含有基因型MAT1-1-1和MAT1-2-1,黄色羊肚菌Mes-19只含有基因型MAT1-2-1。后续检测了六妹羊肚菌、梯棱羊肚菌固体与液体继代培养中基因交配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六妹羊肚菌固体继代培养13代后,MAT1-1-1和MAT1-2-1交配型基因都没有出现交配型丢失的现象。梯棱羊肚菌固体继代培养15代后,MAT1-1-1交配型基因没有丢失的现象;MAT1-2-1交配型基因,在培养第6代、7代时菌丝体中检测到交配型基因丢失,通过第8代~第15代菌丝体检测出MAT1-2-1交配型,其不是永久性丢失。在液体继代培养12代后,六妹羊肚菌在培养第7代时菌丝体中检测到MAT1-1-1交配型基因丢失,但是从第11代和第12代得到的菌丝体,进行分析,发现可以检测到MAT1-1-1交配型;MAT1-2-1交配型基因都没有丢失的现象。梯棱羊肚菌菌丝体中检测到MAT1-1-1交配型基因都没有丢失;MAT1-2-1交配型基因,检测到在培养第8代时交配型基因丢失,而且从第8代开始,一直到第12代,都没有在其菌丝体中找到其交配型,表明其交配型已经永久丢失。实验结果表明,各种羊肚菌菌种在连续转接6次后容易出现交配型基因的丢失情况,如果作为栽培种将导致大面积不出菇现象,建议用作栽培种的菌种转接次数不要超过6次,同时做好交配型基因的检测工作,确保菌种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