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升入,以及农村金融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户收入的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农村金融排斥与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依旧突出。在此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的出现正是弥补了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不足,其公平、公正的理念将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三农”是我们党全面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农村家庭收入水平一直是考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农村普惠金融作为农村经济的催化剂,能否有效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找到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背后的逻辑和运行机制,为农民收入增长寻找新的动力。本文基于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综合小农”理论等,选取2009至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以文献研究法、计量分析法、主客观分析方法等对论文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上升阶段,但存在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的差异。在时间维度上,总体呈“V”字型上升趋势,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建设、普及取得的一定成就。分区域来看,四大区域板块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均呈现出先小幅下降后逐步提升,最后回升的变化趋势。东部沿海主要发达地区及西北地区最为落后地区发展较为良好,东部地区虽然在金融普及和金融基础实施建设方面远远领先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但由于其城镇化率较高,第一产业规模不断下降,导致农业类金融使用情况维度较低。西部地区的新疆、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等省市,由于这些地区前期大量投入农业保险措施,在构建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指标体系中,农业保险人均赔付率所占权重最大,因而其综合水平指数较高。本文在通过分析后发现,政策的扶持对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由于政策红利的原因,2013年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表现均较为突出。在空间层面上,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分化现象是由空间相关性造成,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近年来各省市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已趋于正向并稳定增强;多数自身与相邻省市地区农村普惠金融初始水平相对较低,在发展中过程中依旧存在相对落后状况。第二,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农户收入增长,但存在影响的异质性。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笔者分别以区域范围的异质性、市场化水平的异质性和农户禀赋的异质性这三个视角为出发点,并运用多种实证方法进行验证。经过基准检验结果发现,农村普惠金融的增收效应仅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而在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则不显著,由此可以说明,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本文根据不同市场化组别分别探究农村普惠金融增收效应。结果显示,低市场化组农村普惠金融虽能够提升农户收入,但结果并不显著,而高市场化组农村普惠金融增收效应则相对显著。随着农村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低市场化组农户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相对更为平缓,高市场化组的农户可支配收入则更为陡峭。由此可以说明,好的市场机制有利于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并能够促进农户收入的增加。对于农户异质性的问题,笔者将农户自身禀赋的影响要素分为农户收入水平、农户物质资本和农户教育背景。基于此,笔者对不同收入组别分别探究农村普惠金融的增收效应。经过分位数回归模型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水平的增收效应也逐步提升。对于农户物质资本的异质性,笔者根据竣工房屋面积的中位数将样本划分为高物质资本组和低物质资本组,从而进行分组回归以进行结果比较。结果显示高物资组的增收作用是低物资组的2倍,农村普惠金融的增收效果在高物质资本组更明显,这也再次表明金融机构在进行借贷决策时,出于可持续性的考量更愿意向有抵押能力的农户进行放贷,这一结果与收入组的分位数回归结果保持了一致。农户教育水平的差异性结果显示,高学历组的增收作用是低学历组的5倍之多,所以高学历组的农村普惠金融增收作用显著,这也再次说明了农村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效应的发挥不仅取决于供给方,更取决于需求方有无使用普惠金融的能力。第三,理论上,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不同性质收入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农户的收入性质和来源,我们将农户的收入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不同性质的收入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作用。笔者将三个维度的指标分别对农户的四类收入进行了实证分析后发现,农村普惠金融各维度对农户不同性质收入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一是农村普惠金融整体及各维度的发展水平,对农户工资性收入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而对农户经营性收入的影响则均不显著。由此说明,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仅对农户非农性收入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二是农村普惠金融的“使用情况”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较为有限。从实证结果中可以看出,农村普惠金融的“使用情况”仅在5%的水平下对农户工资性收入显著,而对其他三类收入则均不显著,因此说明农村普惠金融的使用效果十分有限。第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成立,但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作用分别通过经济增长效应、门槛效应、非均衡效应、技术进步效应、社会发展效应和减贫效应来实现。笔者通过运用中介效应模型等实证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具有传导作用,且这种影响作用只存在“完全中介”效应,也就是说,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的收入只存在间接影响作用,并不存在直接影响作用。本研究以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为出发点,通过理论分析探究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的收入有何影响?同时又是如何影响的?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对以上问题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为农村普惠金融的良性发展和农户收入的增长提供科学的证据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