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

杨东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升入,以及农村金融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户收入的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农村金融排斥与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依旧突出。在此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的出现正是弥补了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不足,其公平、公正的理念将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三农”是我们党全面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农村家庭收入水平一直是考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农村普惠金融作为农村经济的催化剂,能否有效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找到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背后的逻辑和运行机制,为农民收入增长寻找新的动力。本文基于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综合小农”理论等,选取2009至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以文献研究法、计量分析法、主客观分析方法等对论文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上升阶段,但存在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的差异。在时间维度上,总体呈“V”字型上升趋势,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建设、普及取得的一定成就。分区域来看,四大区域板块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均呈现出先小幅下降后逐步提升,最后回升的变化趋势。东部沿海主要发达地区及西北地区最为落后地区发展较为良好,东部地区虽然在金融普及和金融基础实施建设方面远远领先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但由于其城镇化率较高,第一产业规模不断下降,导致农业类金融使用情况维度较低。西部地区的新疆、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等省市,由于这些地区前期大量投入农业保险措施,在构建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指标体系中,农业保险人均赔付率所占权重最大,因而其综合水平指数较高。本文在通过分析后发现,政策的扶持对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由于政策红利的原因,2013年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表现均较为突出。在空间层面上,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分化现象是由空间相关性造成,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近年来各省市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已趋于正向并稳定增强;多数自身与相邻省市地区农村普惠金融初始水平相对较低,在发展中过程中依旧存在相对落后状况。第二,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农户收入增长,但存在影响的异质性。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笔者分别以区域范围的异质性、市场化水平的异质性和农户禀赋的异质性这三个视角为出发点,并运用多种实证方法进行验证。经过基准检验结果发现,农村普惠金融的增收效应仅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而在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则不显著,由此可以说明,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本文根据不同市场化组别分别探究农村普惠金融增收效应。结果显示,低市场化组农村普惠金融虽能够提升农户收入,但结果并不显著,而高市场化组农村普惠金融增收效应则相对显著。随着农村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低市场化组农户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相对更为平缓,高市场化组的农户可支配收入则更为陡峭。由此可以说明,好的市场机制有利于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并能够促进农户收入的增加。对于农户异质性的问题,笔者将农户自身禀赋的影响要素分为农户收入水平、农户物质资本和农户教育背景。基于此,笔者对不同收入组别分别探究农村普惠金融的增收效应。经过分位数回归模型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水平的增收效应也逐步提升。对于农户物质资本的异质性,笔者根据竣工房屋面积的中位数将样本划分为高物质资本组和低物质资本组,从而进行分组回归以进行结果比较。结果显示高物资组的增收作用是低物资组的2倍,农村普惠金融的增收效果在高物质资本组更明显,这也再次表明金融机构在进行借贷决策时,出于可持续性的考量更愿意向有抵押能力的农户进行放贷,这一结果与收入组的分位数回归结果保持了一致。农户教育水平的差异性结果显示,高学历组的增收作用是低学历组的5倍之多,所以高学历组的农村普惠金融增收作用显著,这也再次说明了农村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效应的发挥不仅取决于供给方,更取决于需求方有无使用普惠金融的能力。第三,理论上,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不同性质收入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农户的收入性质和来源,我们将农户的收入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不同性质的收入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作用。笔者将三个维度的指标分别对农户的四类收入进行了实证分析后发现,农村普惠金融各维度对农户不同性质收入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一是农村普惠金融整体及各维度的发展水平,对农户工资性收入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而对农户经营性收入的影响则均不显著。由此说明,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仅对农户非农性收入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二是农村普惠金融的“使用情况”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较为有限。从实证结果中可以看出,农村普惠金融的“使用情况”仅在5%的水平下对农户工资性收入显著,而对其他三类收入则均不显著,因此说明农村普惠金融的使用效果十分有限。第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成立,但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作用分别通过经济增长效应、门槛效应、非均衡效应、技术进步效应、社会发展效应和减贫效应来实现。笔者通过运用中介效应模型等实证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具有传导作用,且这种影响作用只存在“完全中介”效应,也就是说,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的收入只存在间接影响作用,并不存在直接影响作用。本研究以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为出发点,通过理论分析探究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的收入有何影响?同时又是如何影响的?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对以上问题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为农村普惠金融的良性发展和农户收入的增长提供科学的证据及政策建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陈孝中;;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普惠金融发展思考[J];新农业;2022年01期
2 何慧忠;谢宇皓;陈晓梅;;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1年36期
3 武亚楠;李建英;;农业价值链融资对农村普惠金融的影响述评[J];福建金融;2020年05期
4 勾东宁;田钰;;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0年17期
5 南铭扬;;基于精准扶贫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0年10期
6 罗斯丹;陈晓;姚悦欣;;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6年12期
7 福建银监局普惠金融课题组;陈树福;;普惠金融评估指数构建及其监管应用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6年12期
8 勾东宁;田钰;;普惠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22年02期
9 李珠玲;;基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研究[J];财会学习;2021年36期
10 汪小亚;黄迈;;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问题与建议[J];农村金融研究;2021年11期
11 陈承标;;福建省普惠金融指数及其统计分析[J];中国商论;2021年24期
12 顾乃景;马晓丽;王潞;;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发展现状浅析[J];黑龙江金融;2020年10期
13 南京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商业银行加快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J];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09期
14 田金鑫;;我国普惠金融服务建设模式与完善路径探析[J];时代金融;2021年01期
15 晋云琼;陈湘满;;供需视角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01期
16 肖远企;;普惠金融的实质及可持续发展[J];中国银行业;2021年01期
17 张磊;;数字普惠金融实现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J];新农业;2021年06期
18 吴雨洁;;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和农民信贷问题探析[J];商业文化;2021年10期
19 高丽菊;王新;;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2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陶仁杰;陈文星;王成伟;洪兴建;陈雄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A];2021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获奖论文集(一)[C];2021年
2 沈南秋;;保险业参与普惠金融的实践与思考[A];浙江保险论文汇编2020(上)[C];2020年
3 谢发川;姚慧;;农村普惠金融标准实践,助力乡村振兴[A];第十八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21年
4 ;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A];北京保险学会2019专题文集(下)[C];2019年
5 龙行燕;;浅谈提高幼儿园的普惠率的途径[A];2020年学校管理与教学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20年
6 ;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 缩略语[A];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C];2020年
7 李保东;;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 序言[A];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C];2020年
8 ;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 概要[A];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C];2020年
9 ;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 第一章 亚洲普惠金融发展特点与生态体系构建[A];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C];2020年
10 ;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 第三章 亚洲普惠金融发展展望与政策建议[A];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C];2020年
11 ;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 参考文献[A];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C];2020年
12 魏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对策建议——访村镇企业,拓普惠金融深入展开之路[A];第十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20年
13 朱俞震;罗翔;汪怡洋;;浙江保险业与普惠金融的合作机制及路径研究[A];浙江保险科研成果选编(2017年度)[C];2018年
14 张慧毅;诸立达;;基于普惠金融指数的普惠金融影响因素研究[A];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推进“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7年
15 潘功胜;;关于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几点思考[A];《IMI研究动态》2015年合辑[C];2015年
16 宁凯娜;;浅析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A];决策论坛——如何制定科学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5年
17 焦瑾璞;;中国普惠金融十年再发展[A];《IMI研究动态》2015年合辑[C];2015年
18 焦瑾璞;;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及实证研究[A];2015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选编[C];2015年
19 孙国茂;杨杨;安强身;张文强;孙婷婷;袁青萍;;《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A];山东省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C];2016年
20 潘功胜;;普惠金融的几个误区[A];《IMI研究动态》2015年合辑[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东;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年
2 孙英杰;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研究[D];辽宁大学;2020年
3 朱宝;不平衡条件下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9年
4 李晶;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7年
5 韩晓宇;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减贫效应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7年
6 卢盼盼;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结构效应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7年
7 高霞;当代普惠金融理论及中国相关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8 马建霞;普惠金融促进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9 彭向升;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10 张勇菊;我国普惠金触发展程度及促进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11 晏海运;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12 滕磊;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21年
13 朱一鸣;中国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20年
14 李牧辰;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1年
15 孙硕;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D];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
16 殷绪螺;外部环境视角下的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9年
17 龚沁宜;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支出型贫困减缓的研究[D];兰州大学;2020年
18 孟娜娜;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影响路径与机制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0年
19 李柳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9年
20 彭见琼;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高磊;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9年
2 苏伟琦;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6年
3 朱铨;福建省农村普惠金融风险监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
4 孙绪换;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缓解影响效应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20年
5 陈兵方;普惠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D];厦门大学;2019年
6 李玉琦;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20年
7 章涧梧;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20年
8 陈凯林;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测度与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0年
9 杨双;我国省际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9年
10 俞飞飞;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20年
11 丁李平;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分布及收敛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9年
12 谭谷;基于全球视角的普惠金融指数及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13 孟晓华;农村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研究[D];青海大学;2017年
14 陈诚;普惠金融制度完善的政府对策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5年
15 李宇;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及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16 陈平;我国普惠金融监管政策效果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5年
17 赵玉平;济南农商银行普惠金融发展优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21年
18 董怀衡;数字普惠金融对江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20年
19 刘玥彤;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发展普惠金融的研究[D];华侨大学;2020年
20 戴宁;甘肃省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D];兰州大学;202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焦葵葵 通讯员 陈晓东;我市银行业加大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N];平顶山日报;2020年
2 本报编辑部;普惠金融既要“普”也要“惠”[N];农村金融时报;2020年
3 本报记者 何颖 吉雪娇;绿色普惠公平安全是当下最大的金融正能量[N];金融投资报;2021年
4 本报记者 苏洁;数字化助推普惠金融发展[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1年
5 本报记者 李子晨;数字信贷成为县域普惠金融发力重点[N];国际商报;2021年
6 本报记者 欧阳剑环;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精准性[N];中国证券报;2021年
7 记者 徐贝贝;肖远企:坚持新发展理念 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N];金融时报;2021年
8 本报记者 朱艳霞;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发展普惠金融需久久为功[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1年
9 ;坚持新发展理念 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1年
10 人民银行大连市中心支行副巡视员 姜风旭;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N];金融时报;2021年
11 本报记者 李子晨;数字信贷成为县域普惠金融发力重点[N];国际商报;2021年
12 本报记者 苏洁;数字化助推普惠金融发展[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1年
13 记者 韦静;今后南宁企业融资更便捷普惠[N];南宁日报;2020年
14 记者 林侃;福建普惠金融工作推进会举行[N];福建日报;2020年
15 本报记者 杜冰;普惠金融加快数字化或成最大看点[N];金融时报;2021年
16 本报记者 方海平;普惠金融助力乡镇脱贫增收 机构普及、产品丰富任重道远[N];21世纪经济报道;2021年
17 张春明 记者 宋石长;8月底前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全面开放[N];赣南日报;2021年
18 记者 雷永福 王平;财政部调研组来我市调研普惠金融等工作[N];石嘴山日报;2021年
19 本报记者 王永珍;普惠金融改革向纵深推进[N];福建日报;2021年
20 本报记者 陈衍水;福建农信 探索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福建模式”[N];农村金融时报;202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