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住房价格对劳动者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

刘晚  
【摘要】:自从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展开,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整体经济结构同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在宏观经济角度下,个体收入和消费在GDP中的比例在逐渐减少;微观层面,一方面,作为重要资产种类的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其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相对的,我国的居民就业率在下滑,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增加了。由于房价大幅上升将带来劳动者财富的急剧增加,财富累积所带来的正向收入效应将加速闲暇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所以研究房价变动引致财富变化进而对劳动者劳动供给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背后的机制,可以为我国劳动供给现象补充新的解释。为了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机制,通过对2017年和2015年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样本进行讨论,基于房价的财富效应,探讨在“中国特色”背景下,住房价格对劳动者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扩展了研究对象范围,关注了房价对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丰富了现有关于劳动供给理论的研究,为国家的政策规划提出一些相关建议。本文选取房价当作核心自变量,选取个体市场劳动参与情况和月劳动时长来衡量个体的劳动供给决策情况。并参考既有理论进行解析,深度挖掘房价影响个体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机制;采用描述性分析,探讨样本的数据状态,得出样本初步的劳动供给情况和房产相关情况;使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解决样本选择性偏差的问题,采用相应工具变量和替代变量解决反向因果和测量误差问题;并通过门限回归和中介效应的计量方法探究了住房价格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机制,最后对于样本中个体所拥有的住房属性情况以及劳动者的年龄、性别、学历、工作类型等方面的具体差别,研究了房价对个体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房价上涨使劳动参与下降,劳动供给时间上升;(2)随着经房价调整后的实际工资逐渐上升,劳动时间先减少,再增多,又减少;(3)住房价格通过促进住房价值和房租的上升对劳动供给时间有显著的正向中介效应;(4)拥有不同房产类型的劳动者的劳动供给的住房财富效应具有差异性;(5)房价上涨对劳动者劳动供给决策的边际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为了拉动就业,改善劳动者的就业模式,满足个体的住房需求,结合本文研究结论可以在下述角度提出建议:加大教育体系建设力度,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政府要强化对住房市场的把控,让住房价格能够持续维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适度宽松的信贷政策和购房政策相结合,让劳动者承担适量的房贷以拉动他们的市场劳动供给水平;为青年群体购房提供政策支持;合理规划当地住房建设安排。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祝慧琳;王强;初帅;;生育政策调整背景下的隔代抚养与老年人劳动供给决策[J];教育经济评论;2022年05期
2 刘昊觊;;失地农户劳动供给决策与就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9年07期
3 付妍;;丈夫收入对已婚女性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年24期
4 彭山桂;汪应宏;魏海霞;杨奎奇;毋晓蕾;董晓明;;地方政府商住用地供给决策模式研究——基于城市间博弈视角的分析[J];资源科学;2015年01期
5 赵克;;地方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分析——以桂林市“两江四湖”工程为例[J];理论月刊;2009年07期
6 彭正波;;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J];城市问题;2009年12期
7 吕健丞;李兴华;;基于农民需求意愿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制度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08年05期
8 张兵;陈涔;;民间借贷市场上农户资金供给行为研究——基于江苏省农户的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9 李娜;李颖;;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6年24期
10 申珊;;养老金收入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研究[J];市场周刊;2019年01期
11 本刊编辑部;;破“网”之策[J];中国猪业;2008年03期
12 宁可;沈月琴;朱臻;黄敏;王成军;;农户杉木经营的固碳能力影响因素及碳供给决策措施[J];林业科学;2014年09期
13 彭正波;;地方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以桂林市“两江四湖”工程为个案分析[J];决策咨询通讯;2009年01期
14 都阳;教育对贫困地区农户非农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06期
15 吕健丞;;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制度创新的研究——湘南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意愿调查的思考[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8年04期
16 姚澜;方观富;;基于动态视角的中国劳动力供给决策实证分析——以杭州出租车司机为例[J];财经研究;2016年11期
17 丁守海;蒋家亮;;家庭劳动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12期
18 丁仁船;;家庭经济因素对城镇个人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09年04期
19 彭正波;;地方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03期
20 陈凌,姚先国;退休、养老和劳动力供给决策[J];管理教育学刊;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祁毓;;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一个视角:参与式预算——基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改革的分析[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吴春梅;翟军亮;;转型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杜国祥;;我国中老年人劳动供给能力分析[A];第一届中国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论坛暨第六届安徽财经大学社会保障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17年
4 丁越兰;唐婉君;;幸福视角下女性劳动供给行为分析[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范帅邦;;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与需求分析——基于村民和村干部的比较调查[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5条
1 夏禹桨;经济发达地区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汪旭;中国农户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动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鄢奋;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苏时鹏;转型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5 卢华;土地细碎化、非农劳动供给和农地经营权流转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6 丁仁船;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劳动供给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文鹏;预期寿命延长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及退休政策优化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21年
8 洪燕真;基于农户经济视角的油茶供给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9 Kamitewoko Edwige;发展中国家的妇女劳动供给的决定因素:中国和刚果的案例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谭岚;中国经济转型中城镇女性劳动供给行为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11 王颖;中国特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2 祖雅菲;供应链成本分配的动态稳定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9年
13 马小勇;不确定环境下供应链库存联盟成本分配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14 赵建欣;农户安全蔬菜供给决策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5 陈少平;洪灾保险的经济学分析与中国洪灾保险模式探讨[D];南昌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晚;住房价格对劳动者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1年
2 罗媛;已婚女性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3 程郑权;城市房价对流动人口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20年
4 陈冠南;福建省山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村民参与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5 张建光;福建农村敬老院建设现状与转型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6 于柳;基于风险规避视角的黑龙江省中规模生猪供给决策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8年
7 师艳玲;广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8 陆艳;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有效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9 罗嘉浩;城市土地供给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8年
10 陈涔;民间借贷市场上农户资金供给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11 丁胜;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2 朱劲松;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3 李斯洋;子女抚育对城镇已婚女性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8年
14 张莉;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15 徐雯;农村移民对城市已婚女性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21年
16 庾冲;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17 谭勇军;“后税费”时期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8 孟庆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19 柳叶;多中心治理视角下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20 邓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