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大众传媒与民族社会文化变迁

龙运荣  
【摘要】: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性好似一个贪婪的“吸血鬼”,在全世界吞噬着一切传统的东西。在现代性的驱使之下,从17、18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开启了现代化的大门。此后,现代化成为席卷全球的社会发展潮流,成为影响人类社会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作为现代性历史发展的本性和现代性构成的标准化判断,大众传媒成为了西方现代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代表性旗帜,成为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进器”。大众传媒不仅传播了现代科技信息,普及了现代教育,也拓宽了村民政治参与途径,唤起了村民的法制与维权意识,还加速了乡村城市化,促进了村民个人的现代化。大众传媒在带给人类全新文化形式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文化带来了严重冲击和负面影响。大众传媒不仅消解了村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促使了村民传统道德与价值观念的蜕化,也促进了村民传统审美情趣与观念的流变,刺激了乡村消费主义倾向,还加速了村落传统习俗的转型,引起了民族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 本文以一个湘西侗寨——芷江侗族自治县碧涌镇碧河村为个案,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传播学的量化研究两种主要方法,以民族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为主线,探讨了大众传媒与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这个主题。其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理论意义来看,本文是对当前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发展趋势和潮流的回应,试图在民族学人类学与传播学两大学科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为民族学人类学的传媒研究与传播学的民族志方法提供参考;同时,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大众传媒在民族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作用,并对大众传媒影响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规律与特点进行了初步总结。从现实意义来看,本文以较为详实的田野资料为基础,对民族地区传媒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研究,可为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与大众传媒相关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文章还就民族社会文化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正确理解大众传媒与民族社会文化的关系、准确把握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时刻牢记大众传媒的神圣职责提出了建议,对于民族文化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本文相关的几个概念、借鉴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包括第一至第四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是田野调查点——碧河的历史沿革、自然生态、民族与人口情况的概述,重点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简述了碧河的传统社会文化。第二章是对碧河村民媒介化生活的描述,介绍了其传媒发展历程,并对碧河村民媒介化生活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则重点探讨了大众传媒影响下碧河社会文化的变迁,分别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第四章为本文的理论提升部分,主要就大众传媒影响碧河社会文化变迁的机制问题进行了剖析,分别从符号、权力、资本、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五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对大众传媒进行反思。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该部分集中表达了全文基本观点,认为大众传媒是碧河社会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推进器,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碧河的社会文化变迁呈现出明显的现代化发展趋势,现代化是碧河社会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与其他因素相比,大众传媒对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是渐进式的、广泛而深刻的。然而,作为社会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在调控着社会关系的同时,也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控。大众传媒在民族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作用,就如一颗“深水炸弹”,它以其华丽的外表隐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茫茫大海中,一旦遇到恰当的“引爆水深”就会发生爆炸,其爆炸的威力是巨大,影响是深远的。但是这种威力和影响同时受到“社会引信”的调控,其影响方式更具隐蔽性。这种“社会引信”就是隐藏在大众传媒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 大众传媒既是现代性发展的结果,也是现代性的代表性标志。大众传媒在我国现代性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庆幸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临一种尴尬的现实:那就是因为中国的大众传媒理论研究的贫弱,主流的大众传媒理论囫囵吞枣似地引进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但是当要用这些理论去解释中国风云变幻的传播现实时,往往陷于无语的境地。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则陷入教条和僵化,往往沦为国家舆论宣传的传话筒。因此,在我国的现代性发展过程中,大众传媒有意无意地放弃了其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沦为了西方现代性领土扩张的工具。然而,现代性作为生长于西方文化土壤的一支文明之花,是在西方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浇灌之下长成的,是典型的“地方性知识”。作为一种文明之花,现代性对全人类的意义是一样的,那就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但是,这支文明之花却可以有不同的绽放方式。换句话说,现代性应该有多元性而不是单一的西方特性。只有找到适合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地方性”现代性,才能真正实现各民族、各地区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现代性的内涵,科学审视各民族现代化道路,客观评价大众传媒在各民族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中的作用。唯如此,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各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性质、特点与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大众传媒在民族社会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颜春峰;浅析西方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J];声屏世界;1996年09期
2 王小蓓;;大众传媒:世俗时代的神话[J];文化月刊;1998年11期
3 梁桦;论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J];新闻爱好者;2001年04期
4 刘雪梅;大众传媒发展知沟现状刍议[J];当代传播;2003年04期
5 关颖;大众传媒、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媒介教育[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田丰兵,何江凤;大众传媒利用手机短信的负面影响浅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7 太清华;;审视现代大众传媒的审美创造[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刘佳琼;李本乾;;论大众传媒与创新型国家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8期
9 张卿;;现代语境下大众传媒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温汉华;;信息传播对社会控制的影响[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年04期
11 姚淑芬;;公共卫生与大众传媒的联姻[J];视听纵横;2005年01期
12 赵卓伦;毛浩;;论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对继续教育的建构与消解[J];东南传播;2009年04期
13 李英挺;;3G手机——大众传媒与人际传媒的混血儿[J];新闻爱好者;2010年05期
14 张海鹰;网络时代传播环境的变化给大众传媒带来的挑战和机遇[J];新闻大学;1999年04期
15 宋艳华,伊臣;网络新闻:大众传媒新的增长点[J];情报科学;2001年02期
16 陈志强;大众传媒与互动传播[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7 陈自清;;论大众传媒视角下的道德教育[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8 汪振军;;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观念的传播[J];中州学刊;2007年03期
19 程飒;;从品格形成的机理看大众传媒图景对青年学生的引导[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12期
20 李彦平;;大众传媒对社会偏见形成的影响[J];新闻界;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利云;邓敏;;论现代大众传媒的八大德育功能[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玮;;大众传媒与俄罗斯语言文化的变迁[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范玉吉;;完善传播立法 构建和谐社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4 纪新青;;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与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5 张晓非;;大众传媒对大众心理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红秀;;新世纪文学与大众传媒[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黄金娟;彭望清;张流祥;邝海沙;;医院与大众传媒合作树立形象初探[A];第十九届全国肿瘤医院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孙玮;;以大众的名义——当前大众传媒的文化民粹主义倾向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9 王丹;;大众传媒与性别塑造[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胜源;孙瑞祥;;大众传媒与公众保健知识传播[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运荣;大众传媒与民族社会文化变迁[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2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3 梁庆婷;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邓庄;城市化进程中的大众传媒[D];武汉大学;2010年
5 叶晓滨;大众传媒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6 刘卫军;我国职业体育与大众传媒互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7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何镇飚;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D];四川大学;2002年
10 汪凯;大众传媒与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转型时代的状况与趋向[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贵英;电视与乡村社会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何钢;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及其SDL学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沈建松;论大众传媒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D];河南大学;2009年
4 马守敏;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岐视[D];郑州大学;2000年
5 李爱芹;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影响分析及对策[D];河海大学;2003年
6 王莉丽;建构绿色的公共舆论空间[D];清华大学;2005年
7 王静;传媒文学批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鲍枫;运用广告符号学探究英国电视广告[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代婷婷;中西传媒政治沟通比较[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刘彬;大众传媒的融合发展对公共政策参与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茂金;面对大众传媒 批评能否依然理性[N];中国艺术报;2006年
2 林永胜;大众传媒与心理战[N];中国国防报;2000年
3 肖云儒;大众传媒与当代文艺的走势[N];中国艺术报;2006年
4 曾丹;浅论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关系[N];贵州政协报;2006年
5 隋新;博客:“后分众化传播时代”的代言人[N];中华新闻报;2007年
6 姜红;传媒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N];中华新闻报;2007年
7 哲学所 孔明安;西方大众传媒研究概略[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濮端华;加强社会舆情预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N];中华新闻报;2008年
9 佟贺丰 刘润生 武夷山;学术期刊也有科普功能[N];科技日报;2006年
10 田丽娟 李晓玲;大众传媒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N];中华新闻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