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可持续生计研究
【摘要】:中国易地扶贫搬迁历经了初步探索阶段、试点推进阶段、全面推进阶段和决胜脱贫攻坚阶段,已经由地方区域性的探索实践上升为具有国家顶层设计并广泛推行的系统性扶贫工程。梳理中国扶贫移民发展脉络,能够厘清易地扶贫搬迁逻辑,目标是从根本上“拔掉穷根”,出发点是从源头解决人与环境的矛盾,路径是从过程中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的落脚点则是从结果上紧抓“扶人”根本、实现人的发展。当前,围绕易地扶贫搬迁的学术成果颇丰,主要集中在政策回顾、背景解读和脱贫总结等方面,缺乏对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后续生计发展的系统研究。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能否达到“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直接关系着国家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展开,这也成为本研究的主旨。论文选择宁夏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三:第一,宁夏是中国最早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地区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该地区移民生计发展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第二,宁夏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累计约有120余万人,当前自治区内既有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开发区,也有东西协作对口帮扶的“样板工程”,呈现典型性和多样性,很多安置点已形成完整的社会网络,移民生计态势更真实客观;第三,宁夏贫困人口迁出地集中在中部干旱区和南部六盘山区,这些区域主要为少数民族集聚区,调查当地移民生计现状可窥民族地区扶贫移民生计总体特征。结合宁夏易地扶贫搬迁的制度安排,论文将搬迁安置区分为“省会经济圈辐射区”、“对口协作重点帮扶区”、“国家扶贫移民开发区”和“就地就近县内安置区”,分别聚焦“2000-2005、2006-2010、2011-2015、2016-2020”四个时期的移民生计发展。英国国际发展署的SLA框架由“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生计输出、脆弱性背景、组织机构和程序规则”组成,结合中国扶贫移民研究实际,论文将SLA框架中的“脆弱性背景、组织机构和程序规则”具化为市场经济环境、组织力量协作和基层社会治理。基于改进后的可持续生计框架,论文采用理论分析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拟达到三个研究目标:构建生计资本评估体系,回答移民生计资本结构与生计策略选择的关系;厘清外部干预对移民生计发展的影响;辨明政府、社会和移民自身应考虑的战略和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移民生计资本存量偏低,不同安置区移民生计资本存在差异;(2)移民生计资本结构不均衡,人力资本短缺限制多样化生计策略选择;(3)市场经济环境冲击移民生产生活,加快移民生计风险转移;(4)政府力量促使资源要素集聚,引发移民生计被动选择;(5)基层社会治理作用关键,重塑移民生计空间。根据研究结论,论文分别从人力资本培育、资源要素活力、基础发展环境、基层治理水平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提出移民生计发展的对策建议,并进一步指明,在重视移民个人能力提升的同时,应关注安置区宏观环境、移民社区微观环境与移民可持续生计的关系,明确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和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