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短时谱估计的语音增强研究

邬鑫锋  
【摘要】: 语音是人类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语音质量的好坏不仅会影响人耳的听觉效果,还会对各种语音信号处理系统的输出造成影响。而在实际环境中,语音信号又难免不受到各种各样干扰噪声所污染,使语音质量明显下降。语音增强技术就是以去除各类干扰噪声为出发点,目的是尽可能的还原出原始纯净语音信号。论文研究了短时谱估计语音增强算法中的谱减法和最小均方误差估计算法,并对这两种算法作了进一步的改进,最后结合这两项研究提出几何谱减语音增强算法,主要的工作如下: (1)针对传统谱减法语音增强后带有明显“音乐噪声”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多频带分解的谱减法。将带噪语音信号和估计的噪声信号在不同帧、不同频带上分解为几个互不交叠的频带,最后利用每个频带内的带噪语音信号与噪声的信噪比,通过自适应算法求得该频带内的过减因子,以提高算法的自适应能力,更有效的降低增强后语音中的残留“音乐噪声”,提高了语音的可懂度。 (2)在最小均方误差估计(MMSE)算法的基础上,结合最大似然估计在对数谱下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对数谱MMSE估计的改进算法,做法是重新对每一帧信号进行最大似然估计,并对估计式加入可动态调整的参数α、β,使算法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更好的突出语音频谱,相对于MMSE算法,新算法具有更强的去噪能力,特别是对于白噪声。同时残留的“音乐噪音”也有所下降。 (3)针对传统谱减法的理想假设(语音信号和噪声相互独立),从而忽略带噪语音信号短时功率谱中的互谱值,以至带来无法根除的“音乐噪声”。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采用几何数学原理对带噪语音信号进行建模,得出类似于最小均方误差(MMSE)先验信噪比估计的语音增强新算法—几何谱减法,新算法增强后的语音已无“音乐噪声”残留,语音畸变度也最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雷建军;杨震;刘刚;郭军;;基于短时谱估计的语音增强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年32期
2 赵洋;;基于正交小波变换和谱减法的语音增强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06期
3 陈芳丽;王璇;王雨;王欢;;基于短时谱估计的三种语音增强技术降噪效果的比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8期
4 刘钰;马艳丽;董蓓蓓;;语音增强技术及算法综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0年16期
5 陈蕴谷;;基于谱减法和经验模式分解的语音增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尹向雷;;改进型谱减法在DSP上的实现[J];电声技术;2011年06期
7 申艳红;罗代升;龙建忠;;一种基于听觉掩蔽的语音增强方法[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沈晓东;岳晓果;;一种基于谱减的语音增强算法改进[J];软件导刊;2009年11期
9 陈紫强;曾庆宁;刘庆华;;基于先验信噪比参数自适应的频域联合语音增强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年02期
10 覃溪;黄汉明;;噪声环境说话人辨认初探[J];广西物理;2006年02期
11 夏敏磊;徐振;俞祁焰;范影乐;;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语音增强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年17期
12 王永琦;邓琛;杨洋;;语音增强用于抗噪声的汉语说话人识别[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6年02期
13 孙静;陶智;顾济华;赵鹤鸣;;基于LMS自适应滤波的耳语音增强的研究[J];通信技术;2007年12期
14 陶智,赵鹤鸣,吴迪;基于临界频带子波变换的语音增强[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4年12期
15 钱国青;赵鹤鸣;;基于改进谱减算法的语音增强新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年35期
16 喻庆东;阿尔察;;基于谱减法的一种改进语音增强算法[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08期
17 汝振;李昕;陈飞;杨李箭;李翔;;一种基于HHT的语音增强算法研究与仿真[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年08期
18 任育峰;蔡斌;尹晨晓;;基于AR模型的语音增强方法[J];无线电工程;2010年09期
19 沈晓东;李弼程;;一种基于功率因数补偿的谱相减算法改进[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20 曹瑜镠;方元;吕勇;;基于最小统计及谱减法的语音增强[J];电声技术;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小星;王安娜;孙红英;杨鸿武;;基于压缩感知过程的语音增强[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11年
2 欧贵文;柯登峰;;基于噪音估计和参数估计的优化语音增强算法[A];第七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7)论文集[C];2003年
3 安文彦;彭启琮;;基于VAD的谱减法语音增强的研究[A];2008年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蔡斌;郭英;李宏伟;樊昌周;;应用TMS320C54x系列DSP实现语音增强算法[A];首届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王安娜;周小星;孙红英;杨鸿武;;基于压缩感知过程的语音增强新算法[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6 满娟;吴鸣;杨军;;利用谱减法对骨导信号语音增强的研究[A];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胡清华;何培宇;;一种利用扩展谱减法和心理声学的语音增强新方法[A];全国第五届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专刊(第一册)[C];2011年
8 吴亚栋;吴旭辉;;一种基于自相关域动态噪声估计方式的语音增强法[A];第六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潘欣裕;董兴法;赵鹤鸣;;基于谱能比例加权的谱减法语音增强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阎兆立;杜利民;;维纳后滤波语音增强算法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伟;基于模型的语音增强方法及质量评估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2 陶智;低信噪比环境下语音增强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方瑜;语音增强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4 王娜;基于小波变换与约束方差噪声谱估计的语音增强算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5 王海艳;基于统计模型的语音增强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雷建军;噪声鲁棒语音识别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7 王冬霞;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的若干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姚峰英;语音增强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1年
9 申丽然;Hilbert-Huang变换及其在含噪语音信号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10 陆伟;基于缺失特征的文本无关说话人识别鲁棒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邬鑫锋;基于短时谱估计的语音增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陶智;基于人耳听觉掩蔽效应的语音增强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3 王龙;基于DSP的语音增强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东华大学;2011年
4 王春玲;井下载波电话语音增强问题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5 孔祥波;基于短时幅度谱估计的语音增强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6 朱健华;语音增强方法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7 武睿;数学形态学在语音增强中的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8 段国和;战场环境下的自适应语音增强[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9 卓露;语音增强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10 缪春波;语音增强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打造三重播放接入平台[N];中国电子报;2005年
2 ;7302 ISAM面向NGN支持三重播放[N];通信产业报;2005年
3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汤栩平;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全面备战融合宽带接入[N];通信产业报;2005年
4 曾;科健K3900打头阵[N];计算机世界;2001年
5 ;推进无锡电信网络转型[N];人民邮电;2006年
6 李文;华为EnerG GSM解决方案 持续提升移动网络价值[N];通信产业报;2006年
7 晓林;东信北邮:智能网专家[N];通信产业报;2003年
8 王向东 栾焕博 林守勋 钱跃良;语音识别:抗噪音能力有待加强[N];计算机世界;2006年
9 贝文;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助力江苏电信网络转型[N];通信产业报;2006年
10 王辉;融合通信:向概念化说“不”[N];通信产业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