钌多吡啶配合物与DNA/RNA的键合机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摘要】:
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其双链结构对于维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复制的准确性极为重要,并与某些病变有关;RNA同样是生物体重要的组成物质,它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在基因调控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并与一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关。
由于钌(Ⅱ)多吡啶配合物具有丰富的光化学、光物理以及氧化还原等特性,近年来,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与DNA/RNA相互作用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配合物与DNA/RNA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有望筛选出在临床医学中与基因和病毒有关的“诊断试剂和化学治疗药物”。全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介绍了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与DNA/RNA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方法及本文的选题意义。
第二章,合成和表征了新的带羰基的插入配体PTBM及钌(Ⅱ)多吡啶配合物[Ru(phen)2PTBM]2+(phen=1,10-邻菲咯琳)(1)和[Ru(bpy)2PTBM]2+(bpy=2,2-联吡啶)(2),运用光谱、粘度及凝胶电泳的方法研究了其与DNA的相互作用。这两个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两配合物以插入方式与DNA相互作用,且前者比后者的插入作用强;两种配合物均与DNA发生立体选择性结合。结果表明,辅助配体和羰基官能团对其键合模式及配合物对DNA的断裂效果影响很大。
第三章,合成和表征了新的带杂原子硫的插入配体BTCP及钌(Ⅱ)多吡啶配合物[Ru(bpy)2(BTCP)]2+(1),[Ru(phen)2(BTCP)]2+(2)和[Ru(dmb)2(BTCP)]2+(3)(dmb=4,4'-甲基,2,2’-联吡啶),并运用光谱、粘度、热变性等方法研究了其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配合物均以插入方式与DNA相互作用,且三种配合物与DNA结合时存在明显的立体选择性;DNA的热变性实验表明:该过程是一个焓驱动过程,且包含熵的补偿关系;在光照条件下,三种配合物均能有效地对DNA进行切割。
第四章,合成和表征了新的带柔性链的插入配体stcp和ptcp及钌(Ⅱ)多吡啶配合物[Ru(phen)2(stcp)]2+(1),[Ru(phen)2(ptcp)]2+(2),[Ru(4,7-dmp)2(stcp)]2+(3), [Ru(4.7-dmp)2(ptcp)]2+(4)和[Ru(bpy)2(stcp)]2+(5)(4,7-dmp=4,7-二甲基-1,10-邻菲咯啉),并运用光谱、粘度、循环伏安等方法研究了其与DNA/tRNA(1 and 5)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1和5与tRNA的作用类似于它们与DNA的插入模式,它们可以插入到tRNA局部形成的双链中;含双键stcp的配合物因能形成较大的共轭体系,能以插入的方式与DNA/RNA结合,而单键的ptcp却以静电的方式与DNA键合;核酸结构、配合物结构的不同对键合模式有影响,而且结构上的微小差异可以导致性质方面的显著差异。
第五章,利用MTT体对所合成的钌配合物进行了初步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对肝癌细胞(HepG2)和白血病细胞(HL-60)均呈现了不同特点和强度的抗癌活性。为了更清楚的观察配合物对细胞的抑制作用,进行了姬姆萨染色实验,观察到了明显的细胞凋亡。进一步关于作用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开发出新的高效的抗癌药物。
|
|
|
|
1 |
陈霞,靳健,杨文胜,郭中满,江林,杨百全,徐力,魏莉,李铁津,郑大方;DNA模板诱导针状CdS纳米粒子的形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07期 |
2 |
方光荣,宋功武,李瑛;用结晶紫测定DNA的分光光度法[J];分析测试学报;2000年02期 |
3 |
郜虹,姚成,欧阳平凯;DNA序列分析[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4 |
田玫,李丕春,杨文胜;利用鲑鱼精DNA为模板构建CdS纳米线[J];分子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
5 |
李玲,宋功武,方光荣,刘立明,蔡朝霞;Fe(phen)_3C_(l3)的合成及其与DNA作用的光谱性质[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6 |
蔡朝霞,宋功武,李玲;水杨醛氨基葡萄糖席夫碱C_(13)H_(22)NO_6共振光散射法测定DNA[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7 |
吕少仿,宋功武,凌连生,何治柯,曾云鹗;Ru(bipy)_2(PIP)(Ⅱ)与DN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及其分析应用[J];分析科学学报;1999年04期 |
8 |
鲁晓明,刘顺诚,卜显和,毛希安;邻苯二酚合W、Mo手性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研究[J];化学通报;2000年10期 |
9 |
李庆祥,周井炎;几种过渡金属配合物产生活性氧的能力[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10 |
李建新,王英,王晓红,刘巨涛,李玉新,黄百渠,刘景福;β-K_4H_3[SiW_9O_(37)(CpTi)_3]·11H_2O环戊二烯钛多酸衍生物与DNA作用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02期 |
11 |
杨海峰,曹晓卫,王桂华,章宗穰;生物分子拉曼散射测定过程中荧光背景的抑制[J];光谱实验室;2003年01期 |
12 |
冯朝阳,刘坤;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的影响[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13 |
杜江燕,黄晓华,徐飞,邢巍,陆天虹;溶液pH对硫堇与DNA相互作用方式的影响[J];物理化学学报;2003年11期 |
14 |
林志武;用生物芯片法快速鉴别羊绒羊毛的展望[J];毛纺科技;2000年04期 |
15 |
胡劲波,尚军,李启隆;镍离子注入修饰电极上米托蒽醌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5期 |
16 |
刘小琴,乐芝凤,张香才;希夫碱配合物对O_2~(-·)和DNA的作用[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
17 |
叶宝芬,朱永林,鞠熀先;DNA与苯胺红T的相互作用与荧光定量检测[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年12期 |
18 |
谭年元,肖小明,王娇亮,松村竹子;新型多吡啶钴(Ⅲ)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作用的光谱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
19 |
朱霞萍,汪敬武,傅敏恭;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人体血清中的DNA[J];分析试验室;2004年05期 |
20 |
杜晓燕,郑晶,王保珍;组蛋白-DNA共振光散射法的建立及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