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O法制备高羟胺浓度的工艺过程研究
【摘要】:己内酰胺是一种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主要用于民用纤维、工业纤维和工程塑料等。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己内酰胺工业生产技术主要有环己酮-羟胺法、环己烷光亚硝化法(PNC 法)和甲苯法(SNIA 法)等。环己酮-羟胺法以苯为原料,通过苯加氢生成环己烷,再经氧化生成环己酮,环己酮与羟胺进行肟化反应制得环己酮肟,然后经重排以及精制过程获得己内酰胺成品;环己烷光亚硝化法以环己烷为原料,首先经光亚硝化制取环己酮肟盐酸盐,进而制得己内酰胺;甲苯法以甲苯为原料,甲苯先被氧化为苯甲酸,继而加氢得到六氢苯甲酸,再亚硝化制得己内酰胺。
环己酮-羟胺法是采用最为广泛的生产工艺,在该工艺中,羟胺是非常重要的中间物料。工业上大量制备羟胺盐的方法主要有拉西法(HSO)、一氧化氮法(NO)和磷酸羟胺法(HPO)。中石化巴陵分公司采用了磷酸羟胺法制己内酰胺工艺,装置实现 50kt/a 达标和 70kt/a 扩产成功后,又提出了利用现有装置和设备,充分挖掘潜能,将装置产能扩大到100kt/a 的改造设想。希望通过对羟胺制备的生产工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提高无机工艺液(IPL)中的羟胺浓度实现扩产目标。
本课题的任务是:首先参照现有工况和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合成高羟胺浓度的本征动力学实验,掌握反应的基本特性,并建立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小试连续实验,装置侧线实验和装置大试,分析实验数据,评价提高无机工艺液中羟胺浓度的可行性。
|
|
|
|
1 |
朱服群;无羟胺的己内酰胺生产方法介绍[J];精细化工中间体;1991年04期 |
2 |
彭雪萍,彭以元,李永红;O-酰基羟胺衍生物热分解反应的理论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
3 |
费洪澄,罗隆俊;HNO_3介质中羟胺还原微量Pu(Ⅳ)的动力学研究[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1998年02期 |
4 |
符剑刚,钟宏,吴长永,吴江丽;羟胺法合成羟肟酸的研究进展[J];广东有色金属学报;2005年01期 |
5 |
赵爱华;;己内酰胺的工艺现状及发展趋势[J];河南化工;2010年09期 |
6 |
赵刚,石梅,徐秀娟;N,N-双-(苯并咪唑基甲基)羟胺的合成及其反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
7 |
张程杰,堵国成,李寅,陈坚;添加羟胺诱导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产谷氨酰胺转胺酶[J];过程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
8 |
张涛;邓贤勇;;丙酮醇的测定[J];四川化工;1996年04期 |
9 |
沈蓓苓;用漂白粉氧化羟胺为硝酮[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0年11期 |
10 |
贾永芬
,罗方祥
,朱志瑄;硝酸介质中二乙基羟胺的稳定性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2年00期 |
11 |
费洪澄,罗隆俊;HNO_3溶液中羟胺还原微量Pu(Ⅳ)的动力学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94年00期 |
12 |
肖国平,何辉,张安运,胡景炘,张先业,王方定;N-甲基羟胺与V(Ⅴ)的氧化还原动力学和反应机理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99年00期 |
13 |
曾涛,陈立功,白国义;羟胺合成哌嗪类化合物的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4年02期 |
14 |
王萍,柳玉红,刘非,吴大南;浸提-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化妆品中汞方法改进[J];中国公共卫生;2004年02期 |
15 |
周阳;古双喜;冯玲;;羟胺的应用及合成方法研究进展[J];化工文摘;2004年04期 |
16 |
孙海波;羟胺还原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水泥生料中的铁[J];水泥;1997年11期 |
17 |
杨秀林;二乙基羟胺及其衍生物[J];合成橡胶工业;1981年04期 |
18 |
胡学武;HPO法合成羟胺催化剂Pd+Pt/C的制备研究[J];工业催化;1997年01期 |
19 |
李西波;刘胜利;王耀民;王文兵;;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诱变选育和筛选[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6年06期 |
20 |
傅颖;刘彦华;王明珠;杨延寿;陈耀娟;蔡康晴;;超声辐射下无溶剂合成C-芳基硝酮类化合物[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