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综合负荷建模方法研究
【摘要】:紧密结合国家大力开发可再生洁净能源分布式发电技术与装备的科技发展战略,综合运用电力系统分析、系统辨识、计算机技术、统计数学等科学原理与方法,将总体测辨法、仿真实验等电力系统负荷建模理论与方法有机结合,围绕考虑风力发电(Wind Power Generation,WG)、光伏电池(Photovoltaic,PV)、燃料电池(Fuel Cell,FC)、微型燃气轮机(Microturbine,MT)等典型分布式发电装置影响的配电网广义综合负荷建模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具体工作和贡献有如下几个方面:
1、针对电力系统传统感应电动机综合负荷模型存在的结构缺陷,从总体测辨的角度,提出了一种“配电网集结等效的综合感应电动机模型”。模型将配电网络用集总线路-变压器组集结等效,并计及了变压器有载调整分接头的影响;在静态负荷中考虑负荷暂态无功功率的补偿调整作用。推导出了模型的完整解析描述;提出了模型参数的“递推辨识策略”。模型实现了220kV变电站综合负荷物理环境—模型辨识环境—仿真计算环境的统一,更加符合电网的综合负荷实际结构。基于现场实测数据的建模实例表明,该模型在参数稳定性、泛化能力等综合性能上,较传统感应电动机模型有了一定的提高,为考虑分布式发电影响的配电网综合负荷建模提供了有效的广义综合负荷模型结构体系基础。
2、基于MATLAB仿真工具并运用总体测辨负荷建模方法,研究了考虑WG的配电网综合负荷模型结构。提出把WG看作一个功率消耗为负的广义动态负荷,用异步发电机来等效描述;进而提出了一种任意动静比例的异步电机并联静态负荷的配电网广义综合负荷模型来描述含WG的配电网综合负荷特性。3种典型运行方式的建模研究,检验了该模型对不同WG容量和负荷水平的配电网综合负荷特性的综合适应性能力。
3、在构建IEEE 14节点典型配电系统的基础上,研究了容量比例、地理位置和接入方式(集中或分散)等影响因素下WG接入对配电网综合负荷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容量比例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占主导作用;且WG分散接入的影响要明显小于WG集中接入。在此基础上,利用上面的研究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所提出的任意动静比例的异步电机并联静态负荷的广义综合负荷模型的有效性;进而结合第1部分的研究成果对该模型进行了扩展,提出“任意动静比例的配电网集结等效的异步电机广义综合负荷模型”,比较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优越性。
4、为研究考虑PV和FC等直流分布式电源影响的配电网综合负荷建模,在构建PV和FC发电系统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各功能模块的模型和并网控制策略;提出把直流分布式电源看作一个功率消耗为负的广义静态负荷,用恒功率模型来等效描述;进而提出了一种等效静态负荷并联感应电动机的广义综合负荷模型来等效描述含直流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综合负荷特性;针对三种不同接入容量比例的直流分布式电源,进行了总体测辨建模研究,通过模型自描述能力、泛化能力和影响其综合负荷特性的关键参数(动静比例和ZIP静态负荷系数)的变化规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5、为研究考虑MT的配电网综合负荷建模,在构建MT发电系统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各功能模块的模型和控制策略;提出把微型燃气轮机看作一个功率消耗为负的广义动态负荷,用一阶微分方程模型来等效描述;进而提出了一种微型燃气轮机和感应电动机组成的等效动态负荷并联静态负荷的广义综合负荷模型来等效描述含MT的配电网综合负荷特性;针对MT接入容量的不同,对三个样本进行了总体测辨建模研究,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
|
|
|
1 |
王进,李欣然,苏盛;用阻尼最小二乘优化算法实现电力系统综合静态负荷建模[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2 |
段献忠,包黎昕;电力系统电压稳定分析和动态负荷建模[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年19期 |
3 |
刘阳;孙绥;;内蒙古电网负荷建模方案分析[J];今日科苑;2007年06期 |
4 |
王庆平,陈超英,陈礼义;暂态全过程仿真中面向对象的负荷自适应模型[J];电网技术;2002年08期 |
5 |
郭琼,姚晓宁;浅析电力系统负荷对电压稳定性的影响[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4年03期 |
6 |
安德洪,柳湘月,刘嘉焜,许树荆;基于季节ARIMA模型的电力负荷建模与预报[J];天津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
7 |
李超;马幼捷;周雪松;李季;高庆雨;;负荷动态特性及模型对分析电压稳定性影响的综述[J];自动化与仪表;2005年S1期 |
8 |
余健明;李萌;舒菲;;GRNN算法在电力系统负荷建模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9年01期 |
9 |
何仰赞,段献忠,陈德树;一种新的负荷动态电压特性模型(一)——模型的建立[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1993年01期 |
10 |
王吉利;贺仁睦;马进;;配网侧接入电源对负荷建模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20期 |
11 |
李育燕,鲁庭瑞,罗建裕,程颖,吴峰,鞠平;负荷特性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J];继电器;2004年04期 |
12 |
张景超;鄢安河;张承学;李奎;张鹏飞;;电力系统负荷模型研究综述[J];继电器;2007年06期 |
13 |
章健;沈峰;贺仁睦;;电力负荷模型结构的样条函数描述[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7年07期 |
14 |
孙秋野;张化光;刘鑫蕊;;电力系统负荷模糊建模方法与装置[J];中国电力;2009年10期 |
15 |
冯士刚;艾芊;;一种谐波负荷建模的新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17期 |
16 |
陈幸琼;邓长虹;潘章达;董超;;基于RBF循环神经网络的电力系统负荷建模[J];电网技术;2007年17期 |
17 |
王琦;张文朝;汤涌;赵兵;邱丽萍;高洵;邵广惠;熊卫红;史可琴;;统计综合法负荷建模中的调查方法及应用[J];电网技术;2010年02期 |
18 |
杨强;郝文斌;洪行旅;刘玉生;;考虑负荷时变性和动态补偿的电力系统负荷建模[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年17期 |
19 |
邵自甦;;电力负荷建模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意义[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08期 |
20 |
鞠平;谢会玲;陈谦;;电力负荷建模研究的发展趋势[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