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单分子水平上核酸适体构象变化及量子点的成像研究

王东  
【摘要】:单分子检测能实时监测单分子行为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可揭示集团平均掩饰下的静态不均一和动态波动等个体差异性,已在分子构象变化、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和超灵敏检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基于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术(TIRFM),在单分子和单颗粒水平上对核酸适体(aptamer)的构象变化以及量子点成像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 1.在单分子水平研究表面固定的核酸适体的构象变化。在三磷酸腺苷(ATP)核酸适体的5’端标记生物素和荧光基团四甲基罗丹明(Tetramethylrhodamine, TMR),3’端标记猝灭基团Dabcyl。利用生物素和亲和素相互作用,将ATP核酸适体固定在玻片表面。基于TIRFM考察了核酸适体分子在ATP或cDNA作用下的荧光强度变化。结果表明,无ATP和cDNA时,核酸适体分子荧光强度较弱,大多数处于闭环状态,少数处于无规则卷曲状态。在ATP作用下,无规卷曲状态的核酸适体分子变成闭环状态,荧光强度下降。在cDNA作用下,核酸适体分子变为双螺旋状态,荧光强度显著升高。而在cDNA和ATP同时存在下,随着ATP浓度的增加,核酸适体分子由双螺旋状态转变为闭环状态,荧光强度下降。本研究对发展基于核酸适体的生物传感器具有参考价值。 2.利用单分子成像发展了基于量子点标记核酸适体的高灵敏蛋白质检测方法。目标蛋白凝血酶有两个核酸适体,结合位点亦不相同。本文将其中一条核酸适体通过生物素和亲和素的相互作用固定在玻片表面,另一条标记有量子点或荧光染料TMR。凝血酶与固定在玻片上的核酸适体以及荧光标记的核酸适体形成“三明治”结构,通过TIRFM测定荧光信号。结果表明,以量子点为荧光标记,凝血酶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1 pM到10 pM,检测下限达到60 fM。以TMR为荧光标记,凝血酶检测的线性范围为5 pM到98 pM,检测下限为2.8 pM。可见,相比于TMR,以量子点为荧光标记的检测下限降低了47倍。这归因于量子点的高摩尔吸光系数和强光稳定性等优越的光学特性。 3.基于单颗粒成像,研究了水溶性氨基化CdTe量子点与1-丁基-3-乙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离子液体([BEIm]·BF_4)作用后单个颗粒荧光性质变化。结果表明,量子点刚进入离子液体时,由于脂溶性离子液体的保护,量子点荧光强度和抗光漂白性能增强;随着与离子液体作用时间的延长,量子点闪烁现象变得明显,荧光强度和抗光漂白性能都有所减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以及量子点与NaBF_4溶液作用的结果表明,量子点闪烁现象、荧光强度和抗光漂白性能的变化可能是由于BF_4-结合到了量子点颗粒表面,并对量子点产生了刻蚀作用,使量子点的表面缺陷增加。本工作有助于了解离子液体与量子点的相互作用机理。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海外之窗[J];河南科技;2001年07期
2 蔡惟泉;量子点使单个光子定位[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1年08期
3 李朝霞,李作宏;单量子点体系极化电子的输运[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4年02期
4 张胜坤,蒋最敏,王迅;自组织生长锗量子点的库仑荷电效应[J];物理;1998年11期
5 ;发光材料、荧光材料[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3年03期
6 冯金福;正常金属-量子点-超导系统的共振隧穿[J];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04期
7 王立国,丁朝华,肖景林;抛物形量子点中弱耦合极化子的性质[J];发光学报;2004年06期
8 陈枫,封松林,杨锡震,王志明,汪辉,邓元明;InAs自组织生长量子点的电子俘获势垒[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7年04期
9 汪兆平,韩和相,李国华;自组织生长的量子点结构及其光学特性[J];光散射学报;1997年01期
10 ;量子点激光器[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8年06期
11 刘益民,李小珠,黄钢明;磁场和杂质对二维3电子量子点基态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12 ;我国量子点研究取得新突破量子点激光器制出[J];新材料产业;2003年10期
13 汤乃云,陈效双,陆卫;InAs/GaAs量子点的静压光谱压力系数研究[J];物理学报;2005年05期
14 Christina Nickolas;;量子点技术揭示DNA序列[J];今日电子;2006年02期
15 ;量子点光开关[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8年01期
16 ;全彩色量子点显示屏闪亮登场[J];少儿科技;2011年04期
17 赵震;退火及铟含量对InGaAs量子点光学特性的影响[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9年04期
18 孔云川,周大勇,澜清,刘金龙,苗振华,封松林,牛智川;1.3微米发光自组织InAs/GaAs量子点的电致发光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02年06期
19 宋国利,杨幼桐,孙凯霞,陈保久,刘慧英;量子点的电子结构及量子效应[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20 秦捷,蒋最敏,王迅;自组织生长锗硅量子点及其特性[J];物理;199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黎黎;张灿邦;张宏伟;周凌云;;核/壳量子点与生物分子偶联机制及其荧光特征的量子力学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2 陈立波;L.J.Sham;EdoWaks;顾永建;;光控耦合双量子点之间的超快相位门[A];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2年
3 李勇;谢志雄;;一种基于酵母细胞的硒化镉量子点的绿色合成方法[A];2010年第四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杨坤;张春阳;;基于量子点与荧光微球双色并发机制的单分子检测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张立明;张智军;;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及光谱特性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朱守俊;张俊虎;刘学;唐诗佳;李波;杨柏;;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在生物成像领域的应用[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张黎黎;张灿邦;张宏伟;周凌云;;激光与量子点和生物分子偶联结构的极化子或激子的相互作用机制的量子力学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8 王迅;;半导体量子点的库仑荷电效应[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9 董玥;尚欣;郝先;朱永春;王宏达;;量子点与Hela的相互作用[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苑光辉;明海;王沛;;近场激发下的量子点共振能量转移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科范;Si表面Ge量子点的MBE外延生长及其结构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董乔梅;食管癌相关分子功能和纳米材料量子点新特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3 苗雁鸣;几种纳米体系的制备表征和生物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物理研究所);2006年
4 杨景海;Ⅲ-V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GaN外延膜和InAs量子点的制备及光学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王会堂;胰岛素受体亲合短肽的筛选、合成及量子点荧光标记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吕威;低维半导体材料(InGaN量子阱、InAs量子点)显微结构与光学性能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房铁峰;介观Kondo输运[D];兰州大学;2007年
8 陈刚;微腔中多体系统的新奇量子相变及其调控[D];山西大学;2009年
9 傅昕;核壳型量子点和功能化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在荧光标记上的应用[D];中南大学;2010年
10 赵晓薇;Si衬底上低压MOCVD生长ZnS,ZnSe薄膜和ZnSe量子点[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娟;合成水溶性量子点及其作为离子探针[D];兰州大学;2009年
2 左超;水溶性量子点和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D];武汉大学;2004年
3 鞠文明;声子腔中半导体双量子点量子比特的动力学[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龙宇;电子—声子相互作用对量子环输运性质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冬;压力下应变GaN/Al_xGa_(1-x)N柱形量子点中杂质态结合能[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万异;水相合成量子点用于生物分子检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陈泽冠;CdSe/CdS量子点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D];苏州大学;2010年
8 刘俊余;新型水溶性CdTe量子点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在肿瘤多药耐药研究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常加峰;量子点与量子位构造[D];扬州大学;2003年
10 陈言午;GeSi量子点PL谱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巍巍;单个电子可如“乒乓球”般在量子点间往返[N];科技日报;2011年
2 刘霞;科学实验发现:量子点不是点[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刘霞;量子点与经典数据流可在光纤内同行[N];科技日报;2011年
4 刘霞;量子点全光开关有望让光互联取代电子互联[N];科技日报;2011年
5 冯卫东;美公司推出高性能量子点感光元件[N];科技日报;2010年
6 冯卫东;美研究可高效阻断蛋白生成的量子点技术[N];科技日报;2008年
7 刘牧洋;我国量子点研究获新突破[N];光明日报;2003年
8 王全楚;“量子点”荧光标记初露端倪[N];健康报;2005年
9 记者马艳红;中科院化学所成功制备量子点荧光微球[N];中国医药报;2005年
10 记者  毛黎;美利用量子点提高光电转换率[N];科技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