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聚倍半硅氧烷基酸—碱无水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第五代燃料电池,相对于其他燃料电池具有转化效率高、启动快、比功率和比能量高等优点,是公认的最有发展前景的电化学能量转化装置之一,非常适宜用做便携式电源和分散型电站。质子交换膜作为其关键部件之一,直接影响到其制作成本及工作效率。研究低成本、高效率的质子交换膜将会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大规模应用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
杂化材料是近年来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它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点相结合,因此具备普通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而聚倍半硅氧烷是杂化材料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一般通过简便的溶胶-凝胶法进行制备。聚倍半硅氧烷基材料通常具有耐热性好、耐腐蚀性强、易于功能化等优点,将其应用于高温质子交换膜领域是一项既有意义也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以碱性聚倍半硅氧烷为基体制备了一系列酸-碱型高温质子交换膜,并对其各种性能进行了研究,尤其对其质子传导机理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具体内容如下:
(1)以N-(2-氨乙基)-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AS)为单体,通过其在硫酸或者磷酸的水溶液中的溶胶-凝胶反应制备了PAAS-R质子交换膜。通过FTIR和29Si CP NMR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这种酸-碱型杂化质子交换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高达300℃),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表现出不同的电导率。光学显微镜和SEM分析发现PAAS-HSO4膜中原位生成了大量的纳米粒子。AFM和EDS分析表明此种纳米颗粒的表面富集了软性的有机链段。AFM的RMS分析表明加水量越少,PAAS-HSO4膜的粗糙度越大,并且质子电导率越高。但是PAAS-H2PO4膜的表面非常光滑均一,其质子电导率也对粗糙度和加水量并不敏感。以上结果均表明,PAAS-HSO4膜较高的电导率是由于硫酸本身的电离能力较强,还因为其拥有着不同于PAAS-H2PO4的结构。最后,推测了一种能够很好的解释以上现象的质子传导机理,并且为在交联型无水质子交换膜中构造有效的质子传递通道提供了一种方法。
(2)首先通过环氧基团的开环反应制备了一种有机链段含有三唑基团的新型硅氧烷单体,然后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PGA-xH3PO4系列质子交换膜。通过FTIR表征了其分子结构。通过SEM对其断面形貌进行了分析。TGA表明这种类型的质子交换膜在250℃下能够稳定工作。所有膜的质子电导率对温度都呈现出Arrhenius(阿尔尼乌斯)行为。膜的质子电导率随着酸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无水环境中,PGA-1H3PO4,PGA-2H3PO4与PGA-3 H3PO4在200℃时的电导率分别为1.48×10-3,1.07×10-2与1.43×10-2 S/cm.FTIR结果表明,加入的磷酸破坏了原有的PGA的氢键网络,将更加有利于三唑环的取向,从而促进了质子的跳跃。在PGA-2H3P04中,多余的磷酸会产生“桥”的作用,也有利于质子的有效传递。
(3)以AAS为单体,在PVA与磷酸的水溶液中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PAAS-P-xPVA薄膜。用FTIR表征了其化学结构,并研究了其成膜性与酸含量之间的关系。PAAS-P-xPVA系列质子交换膜具有非常好的热稳定性,能够在300℃下稳定工作。此系列膜的无水质子电导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阿尔尼乌斯行为。当PVA含量从10%增加到15%时,质子电导率骤然下降。通过AFM与SEM分析发现,PVA含量在15%和20%时,膜中出现了较大尺度的相分离。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了膜质子电导率的下降,也导致了膜的机械性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降。以上结果均表明,PVA含量在≤10%时,有利于提高体系酸含量、成膜性和机械性能,而且对质子电导率的影响较小。
(4)以GA为单体,通过在PVA与磷酸的水溶液中的溶胶-凝胶反应制备了一种既能够在干燥环境中使用,也能够在潮湿环境中使用的“双栖”质子交换膜。此种新型的质子交换膜由三个部分构成:1.具有两个碱性位点的聚硅氧烷(侧链中的-N-,三唑环中的=N-);2.作为质子源的磷酸;3.具有良好成膜性的并且能够在有水环境中锚定磷酸的PVA,所有的膜均在200℃下稳定。断面SEM表明PVA与聚硅氧烷之间在PVA含量较高时会发生一个相转变。此系列膜的质子电导率均在无水和有水两种环境中进行了测量。在25℃到120℃之间测试了有水质子电导率,未经水浸泡和经水浸泡过后的膜的质子电导率分别在0.019~0.068和0.009~0.031 S/cm范围内。在干燥环境中150℃时,这些膜的质子电导率在0.0047~0.021 S/cm范围内。以上结果表明所得膜在无水和有水环境下均表现出较好的质子电导率,有潜力应用于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中,因此也称之为“双栖质子交换膜”。
|
|
|
|
1 |
山内昭;日本电渗析技术研究与开发进展[J];水处理技术;1995年04期 |
2 |
闵学颐
,李鸿瑞;离子交换膜的电化学性质及应用(上)[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9年00期 |
3 |
James T.Keating,王喜玲;盐水纯度对离子交换膜性能的影响[J];中国氯碱;1995年08期 |
4 |
H.M.B.Gerner
,严仲明;离子交换膜电解工厂的安全运转[J];中国氯碱;1994年01期 |
5 |
朱秀昌;离子交换膜的制造及电渗析法溶液脱盬与浓缩[J];高分子学报;1958年04期 |
6 |
;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乳品加工上的应用[J];食品工业;1987年02期 |
7 |
余双人;旭硝子推出高强度氟离子交换膜[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3年02期 |
8 |
;四川宜宾化工厂大型电渗析器[J];上海化工;1976年04期 |
9 |
李峰,石芳玉;改进型复极式离子膜电解槽对离子交换膜的机械损伤[J];中国氯碱;1997年08期 |
10 |
谭春红,杨向民,许志立;HF离子交换膜在电渗析器上的性能研究[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6年02期 |
11 |
李显贵;;日本专家获“中国天山奖”[J];国外塑料;2009年01期 |
12 |
陶祖贻,邢正,陈星蕖,张毓青;同位素扩散穿过离子交换膜的动力学[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1984年01期 |
13 |
崔晓楠;;以酶为基础的生物燃料电池[J];今日电子;2006年06期 |
14 |
陈惠中;食盐电解活性阴极的开发及应用[J];节能技术;1990年02期 |
15 |
钟珂;彭孝芳;;板翅式全热交换器热回收效率分析[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16 |
闻瑞梅,范伟,邓守权,张亚峰;杂质离子在EDI中的传质模型[J];净水技术;2003年01期 |
17 |
王恒全;;电渗析器烧膜的原因和改进意见[J];云南冶金;1979年06期 |
18 |
赵凤桐;盐水纯度对实用电解槽离子交换膜性能的影响[J];中国氯碱;1995年11期 |
19 |
周光齐;高新技术在国外茶叶加工上的运用[J];农村机械化;1996年04期 |
20 |
闵学颐,李鸿瑞;离子交换膜的电化学性质及应用(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1年0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