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混合培养木质纤维素降解菌初步研究
【摘要】:木质纤维素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其结构复杂难以降解,在长期的实验和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利用两种或多种微生物混合培养可以获得对这类物质较好的降解效果。微生物的混合培养已广泛应用于木质纤维素类物质的转化与降解领域。不同木质纤维素降解菌在混合培养时的相互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混合培养的效果。目前对于这种相互关系的研究主要依托平板混合培养展开,所用到的平板主要有基础培养基平板和改进培养基平板两种。其中基础培养基平板法主要根据菌落形态、菌丝体颜色、胞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分和典型胞外酶活性等进行研究,而改进培养基平板则是将基础培养基平板中的碳源更换为天然木质纤维素类物质进行对比研究。
本文就是借助平板,以稻草粉作为碳源来研究菌株之间的相互关系,考察黄孢原毛平革菌与筛选菌株的平板混合结果,不论是同时接种还是先后接种,都证实了呈现互相混合或部分互相混合的菌株组合是可以共存的,他们能互相耐受对方的菌丝和胞外分泌物的影响,这些菌株是相容的。在对酶活的考察中我们发现,不管是同时接种的菌株还是先后接种的菌株组合,每个平板上相交区域的Lip酶和Mnp酶明显比其他部分都要高,另外菌株先后接种到发酵平板上测算出来的酶活值普遍比同时接种时的酶活高。对同时接种和先后接种实验的取样分析表明,与纯培养和稻草原样相比,混合培养处理后的样品中木质纤维素的总量均有较明显的下降,而这种降解能力与体系中LiP和MnP的活力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绝对的、必然的联系。对于菌株的酶活力、木质纤维素的降解与相互作用的结果之间的联系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
|
|
|
1 |
黄慧艳;张晓昱;孙永林;;木质纤维素基质上的白腐菌胞外羟自由基清除能力[J];中国食用菌;2007年03期 |
2 |
方靖,曲音波,高培基;纤维二糖脱氢酶生成羟自由基和还原各种自由基的研究[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9年03期 |
3 |
万楚筠;刘睿;黄凤洪;黄茜;;油菜秸秆混合发酵降解菌的筛选[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1年06期 |
4 |
史雅静;王云;王玉万;;毛木耳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1989年02期 |
5 |
潘贞德;王玉万;徐文玉;;金针菇白色菌株对不同纤维废弃物的降解作用[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1期 |
6 |
吕睿瑞;田宝玉;高媛媛;林伟铃;王春香;黄建忠;;不同地区森林土壤降解天然木质纤维素能力的分析评价[J];生物技术;2010年02期 |
7 |
倪新江,梁丽琨,由翠荣,冯志勇,潘迎捷;鸡腿菇对棉籽壳的降解与转化[J];微生物学通报;2002年02期 |
8 |
徐春燕;王宏勋;张晓昱;付时雨;吴疆鄂;;白腐菌选择性降解竹基质中木质纤维素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6年02期 |
9 |
王毅;刘云国;习兴梅;陈芙蓉;;枯草芽胞杆菌降解木质纤维素能力及产酶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8年04期 |
10 |
王玉万,王云,何兴元;银耳及其伴生菌营养生理生态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3年01期 |
11 |
王玉万,王云;构菌栽培过程中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和几种多糖分解酶活性的变化[J];微生物学通报;1989年03期 |
12 |
徐春燕;王宏勋;周建兵;张雯;张晓昱;;诱导物和金属离子对竹子白腐菌降解影响的研究[J];生物技术;2005年06期 |
13 |
刘睿;倪光远;万楚筠;黄茜;黄凤洪;;应用混料实验设计制备秸秆复合降解菌剂[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年09期 |
14 |
余龙江,李为,刘幸福,张晓昱;担子菌及其木质纤维素降解液在红豆杉细胞培养中的作用[J];西北植物学报;2000年06期 |
15 |
喻曼;曾光明;陈耀宁;郁红艳;黄丹莲;陈芙蓉;;PLFA法研究稻草固态发酵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J];环境科学;2007年11期 |
16 |
相辉;周志华;;白蚁及共生微生物木质纤维素水解酶的种类[J];昆虫知识;2009年01期 |
17 |
方诩;秦玉琪;李雪芝;王禄山;汪天虹;朱明田;曲音波;;纤维素酶与木质纤维素生物降解转化的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10年07期 |
18 |
吴燕;迟绍丽;倪金凤;;从白蚁中分离到具有纤维素酶活的贪噬菌[J];应用昆虫学报;2011年01期 |
19 |
;环境保护及农业废物利用[J];生物技术通报;1992年12期 |
20 |
陈立予;;鱼类作为培养基原料的试用[J];微生物学报;1955年02期 |
|